【本報訊】十一月至三月是輪狀病毒感染高峰期,患者以六個月至兩歲嬰兒為主,會出現嚴重腹瀉和嘔吐,甚至脫水,有私家醫院指高峰期病童入院個案大幅上升五成。兒科醫生指出,有患者入院後出現抽筋,且持續腹瀉多日,但現時沒有藥物治療,只能以靜脈滴注補充流失的電解質,建議家長定時消毒兒童常接觸的地方和玩具,以及餵母乳預防感染,亦可考慮讓子女服用疫苗。
腹瀉脫水 靠滴注補充水分
陳太十四個月大兒子今年一月突然多次嘔吐及腹瀉,即晚發高燒至攝氏卅九度。她初以為因誤服不潔食物引致一般腸胃炎,但兒子屙嘔持續,翌日到醫院求診,大便化驗證實感染輪狀病毒。兒子留醫第二晚抽筋兩次,期間不斷嘔吐和腹瀉,須滴注補充水分,留醫四日出院,腦部功能幸未受抽筋影響。他回家一周仍有腹瀉徵狀,只能以水和小量稀粥充肌。
浸會醫院駐院兒科顧問醫生梁寶兒表示,臨床所見,該院在剛過去的冬季,因感染輪狀病毒入院個案較夏季高近五成。該病毒經糞便傳播,病毒又可在物件表面存活多日,兒童接觸黏上病毒的物件便會感染,六個月以上嬰兒因來自母親的抗體逐漸減少,也是感染的高危年齡。
他說,嬰兒一日腹瀉可多達十多次,年紀愈小,受感染後病情愈嚴重。除屙嘔外,也會發高燒和抽筋,嚴重腹瀉令水分大量流失,水分減少流入腎臟,腎功能會受損。他呼籲家長保持家居衞生及考慮安排六個月以下子女服用輪狀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