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是一個普遍現象,是指血液中紅血球細胞濃度減少或血色素降低,以致氧氣或醣類等養分,無法被充分傳送到身體各部分,尤其是腦部,造成頭暈目眩、蒼白、氣喘、心悸等症狀,嚴重者尚會有嗜睡、食欲不振、心臟擴大,甚至心衰竭等症狀產生。
一般人出現貧血的症狀時,都以為只是營養攝取不足所引致,只要多吃「補血」的食物便可解決問題。其實貧血的病因有很多,包括製造紅血球的養分失調(如缺乏鐵質,維生素B12、葉酸)、出血(如創傷、潰瘍、痔瘡、長期服用亞士匹靈)、紅血球破壞過多(如地中海型貧血、蠶豆症)、或骨髓造血功能降低(如骨髓內的血球母細胞不健全、造血組織有缺陷、罹患長期腎病、癌症)等。因此有貧血現象時,應先及早診斷出病因,再對症下藥。
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類型,即鐵質不足所引起的貧血,當中兩歲以下兒童、年輕女性、孕婦及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較易患上。約有一半成年人所患的缺鐵性貧血是和腸胃道出血有關,如消化性潰瘍、腸胃道腫瘤、痔瘡等。治療方面着重於補充鐵質,但根治引致貧血的疾病則大有改善缺鐵情況之效。
在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過程中,患者必須經常接受血液檢查,以確定情況有否改善。一般來說,貧血的症狀可於一至兩個月內有望消除,而治療時間應於血液檢查回復正常後維持三至六個月。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