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方面的調查,浸大傳理學院院長趙心樹根本無意作第二次的補充報告,最後報告是給其他師生逼出來的。
在一月十三日上載到網站的民調報告,措詞用字,根本就是一份正正式式、已經完結的調查報告,抬頭是用上「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調查』二○一二年特首選舉第二次調查結果」,如果趙心樹有心完成一千個樣本調查,並且再加權處理,那根本不會用以上的字句來介紹,合理的推測,是趙心樹決定了三件事:第一是滿意到一月十二日的民調結果,不想再做餘下的樣本,原因為何,大家可以猜測。第二是為令數字更合其意願,決定不加權。第三是有某些在調查問到的題目,結果不滿其意,那就剔走不發布。三個決定加起來,就形成了一月十三日上載的那份報告書。
後來的完整版,合理的推測,就是學院內有師生反對這種做法,拒絕吃由趙心樹所煮的一鍋「生米飯」,為了學術尊嚴而抗命。第一是把民調繼續完成,做到原來的一千個指標;第二是把數據加權才公布;第三是把在民調中的其他問題結果,例如誰最可以捍衞香港核心價值都一併公布。有了浸大一些師生的擇善固執,民調事件的始末才可以水落石出。如非有師生堅持,把學術尊嚴置於管理權威之上,那全港市民將仍被蒙在鼓裏,把十三日上載的報告照單全收,再沒有下文。
特首民調事件對浸大傳理學院是一個污點,但也是一個亮點。沒有學院裏面師生同事的執着堅持,寧願事件曝光,學院聲譽一定程度受損,也要把一些不合乎學術規範的行為暴露出來,這份勇氣堅持,值得我們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