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中國因素生效

這次台灣大選,影響選情的除了美國因素外,還有中國因素至為重要,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賽局。馬英九於○八年上任後開放兩岸政策,兩岸出現六十年來前所未有的變局。到選舉關鍵時刻,大陸台商的投票部隊啟動,台商們回台投票、拉票,在大陸有巨大投資的企業界大老,紛紛站出來高調挺馬,發揮了「以商促政」的功效,難怪有輿論認為此次選舉,最大勝利者是北京。

有云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大企業主動出來表態,強調政治應為經濟服務,將來是否綁架馬政府引起了關注,而北京的官方傳媒已開始創造聲勢,為兩岸進入政治議題鳴鑼開道。官方《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發表社評指出,面對馬英九未來四年任期,大陸應做好準備在其任內簽署和平協議,繼續擴大兩岸交流,使與大陸無所不在的連繫不斷修正台灣人的自我認識,促使台灣社會對「統獨」議題爭議繼續下降,最終使台灣政黨輪替不再是兩岸政策的輪替。

這些建議實是高瞻遠矚,因為兩岸目前的交流着重於經濟,台灣人民歡迎的是繼續取得和平紅利改善民生,經濟的融合將來必達致政治的融合,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這次大選體現由經濟的利益,堅實「九二共識」的基礎,成為勝選的王道。競選時馬英九一再畫底線,連任後不赴大陸訪問,不去談政治議題,但兩岸交流因勢利導,在形勢比人強下,政治談判已是不可迴避之事。

馬英九當選後表示,今後他沒有選舉壓力只有歷史評價問題,顯示他要名留青史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完成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一是完成他「不統不獨」路線的貫徹,兩者都可彰顯他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