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為減少開山劈石,鑽挖岩洞重置污水處理廠,渠務署擬引入新的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處理技術,減低污水處理廠佔用的空間。
渠務署總工程師(污水工程師)黎卓豪指出,現時沙田污水處理廠是採用二級生物處理方法,污水流入污水廠後,會先進入生物處理池,經細菌除污後,污水會流入體積龐大的沉澱缸,固體廢物沉於缸下,沉澱物經脫水後,會運往堆填區或焚化,經處理的水則會經污水隧道運至啟德排放。
新的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處理技術,利用纖維造的薄膜隔開水與固體廢物,固體廢物毋須經沉澱處理,水缸體積可減少約一至兩成,若於亞公角岩洞污水處理廠引入該技術,估計鑽挖岩洞的體積可大大減少,而外國不少地方亦有採用此技術,成效良好。
不過,由於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處理技術需要的建築及營運成本亦較高,故渠務署要評估成本效益。
該署計劃於亞公角鑽挖近十個約二十米闊、十米高的岩洞,每個岩洞擺放一個污水處理池,並以隧道互相貫通。他解釋,若要鑽挖一個巨型岩洞重置所有污水設施,不但成本高,而且需進行岩洞鞏固工程,不合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