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隨時觸發新一輪反填海訴訟。為增加土地供應,政府建議在維港以外填海,並公布廿五個選址諮詢公眾,而填海方案則包括興建大型人工島或填海連接島嶼等;當局期望年中選出約十個地點作進一步諮詢,預料最快二○一九年提供第一幅填海而成的土地。不過,關注海港的團體表明大力反對填海,政府亦承認市民或會以司法覆核形式表達不滿。
政府預料本港人口於二○三九年將達八百九十萬,較現時增加兩成半,除收地、重建、更改土地用途等固有發展土地模式外,屆時需要額外一千五百公頃土地作住宅、商業等用途。土木工程拓展署建議在維港以外廿五個地點填海,包括建造人工島、連接島嶼、於人工或曾受改動海岸線填海、及於天然但非受保護海岸線填海四種方案。(見表)
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木工程處處長唐嘉鴻說,人工島發展規模最大,如長洲南選址可提供逾一千五百公頃土地,較機場島面積更大,對海洋環境影響較小,但建造成本高,亦較難提供運輸連接;海岸線填海則能較快提供土地,但規模小,對鄰近社區或海洋環境影響大,如屯門和欣澳選址附近皆有中華白海豚出沒,部分選址亦鄰近住宅、養魚區或紅樹林。
該署海港工程部總工程師李鉅標稱,當局未就選址進行詳細環境影響研究,但已避開海豚頻繁出沒海域,他又說:「本港屬自由社會,任何一個填海選址也有機會有市民以司法覆核方式表達意見。」
當局本周六將為填海造地舉行公眾專題討論,二月底首階段公眾諮詢完結後,由香港大學分析結果,期望年中選出約十個地點作詳細可行性研究及次階段公眾諮詢。
不過,曾成功透過訴訟阻止港府填海的保護海港協會顧問徐嘉慎表明:「我大力反對為了增加土地而填海,打開張地圖睇睇,我們並非無地,新界有大把地,為何不去發展?這是不合邏輯,而且填海好貴,個海也是資源。」若政府一意孤行,協會會否再提出司法覆核?徐則說:「我以前係打贏過官司,這場仗打了十多年,還是留給其他有本事的後生仔做吧!」
地區人士則對填海造地意見紛紜。一直反對在石鼓洲興建焚化爐的長洲鄉事委員會居民代表鄺世來反對填海,指會影響養魚區、江豚和中華白海豚。西貢區議員方國珊反對在將軍澳填海,但認為興建人工島的方案較可取。屯門區議員陳雲生也不抗拒填海,因屯門已缺乏土地再發展,而深圳前海發展新興科技、港珠澳大橋,屯門其實可以發揮配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