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文化香港根與源

我們要有文化香港,便要有根,也要有源。根是扎根本土,來自生活,但也不盡相同。不同收入階層的人,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生活經驗都有不同。以香港這個面貌轉變迅速的城市,集體回憶在一代人與另一代人之間可以有頗大差別。例如對年輕一輩來說,獅子山是看的,生活在獅子山下;我們這一代則爬上獅子山,到紅梅谷、蝴蝶谷、西林寺、萬佛寺,獅子山是我們脫離蒼白貧困市區的出路,內涵便寬闊許多。

根是多樣化的,可隨年代轉變。若只着重一、兩代人的根,等於否決歷史,否決我們上代人在香港的努力。這樣便會把社會的傳承破壞,變成他們的香港與我們的香港。因此,在根之外,我們還要源:源在香港是珠三角,廣州佛山南番順乃至潮汕、泉漳廈等;源便是中國,文化的中國,而不是哪朝哪代哪個皇帝的中國。

在香港,即使四九年與內地隔絕,我們在五、六、七十年代還有錢穆、唐君毅和新亞精神、崇基精神、嶺南精神,乃至香港大學對殖民地反思的傳統,文革時甚至比內地更加中國,可說是禮失求諸野,也是香港文化源頭並未因殖民地開埠而封鎖所斷絕。在香港沒有邊界、沒有禁區、沒有出入境管制時,香港人便是中國人,一如廣州人、上海人便是中國人。

可是,今天我們把香港人與中國人對立起來,不管香港已經回歸,似乎是要把源頭切斷。沒有源,香港的文化是甚麼呢?雜種文化也要中國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