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發布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文件,提到「我國現行文化體制的不足之處」,造成「文化產品進出口嚴重逆差」。其實,這問題不難解決,只要鼓勵中國文化產品講真話,不但境外的資訊再不能奇貨可居,內地務實求真的文化產品還可以大量出口。
不只文化,歷史也要講真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發行的《鬼子進村──1942年五一大掃蕩紀實》就披露了華北糧倉淪喪敵手的慘痛歷史。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理出箇中教訓。
聶榮臻元帥當年把冀中平原譽為八路軍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糧倉。一九三七年秋,日寇大舉進攻華北,國軍節節敗退,共軍乘虛在冀中平原建立敵後根據地,逐漸發展到六萬三千多人的部隊,冀中軍區(即八路軍第三縱隊)下轄十五個主力團及十四個地區隊;控制了四十四個縣,其中二十四個縣是完整的,根據地人口達八百萬!一九四○年,中共政權徵收公糧九千六百萬斤,徵發民伕六十二萬人次,向太行山區根據地運送了一千九百萬斤糧食。
日寇華北派遣軍作戰主任說,晉察冀邊區山嶽地帶極為貧弱,人力物力百分之八十依靠冀中,故必須掃蕩冀中,覆滅八路軍的物資補給基地。歷時兩個月的「五一大掃蕩」中,共軍稱傷亡一萬多人,殲敵一萬一;日寇自稱傷亡四百八十四人,打死八路軍九千,俘虜兩萬五(其中兩萬是懷疑共軍)。這筆帳根本算不清,兩國沒有爭議的是冀中根據地的縣政權全部垮掉,冀中軍區撤銷,晉察冀八路軍主力失去冀中物資基地。楊成武將軍回憶當年只能吃麥麩、黑豆、玉米芯和樹葉,官兵發病率超過九成。日寇得意說:「想不到八路丟下根據地和老百姓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