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常在童話飾演奸詐或遺害人間的角色,毒蛇釋出的毒液內卻含有可抗癌的物質造福人群。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將獲撥款深入研究蛇毒蛋白抗血管增生的功能及機理,初步進行動物測試後發現,動物服用蛇毒蛋白後最多可減少腫瘤數目近三成,體重及紅血球也沒有急劇下降。該學院期望證實蛇毒蛋白的效用後可用作治癌之用。
毒蛇受外來侵襲時除了咬人外,期間毒牙會釋出毒液,直接進入皮膚後,有機會令人中毒致死。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蕭文鸞表示,每條毒蛇可釋出一百至二百毫克的毒液,內有廿至三十種蛇毒蛋白,其中佔八至九成屬無毒性的蛇毒蛋白(ZK002),估計有抗癌作用。
為了解蛇毒能否達致抗癌作用,可用血管增生作其中一種指標。蕭文鸞解釋,因腫瘤生長初期需依賴周邊血管所提供的營養,直至後期腫瘤增大,如周邊血管所提供的營養不足以支持腫瘤生長,腫瘤便會刺激內皮細胞,形成新的血管提供額外營養,因此,若能抑制血管增加便有機會抑制腫瘤生長。研究團隊利用雞胚絨毛尿囊膜(即蛋殼內的薄衣)作測試,發現加入ZK002後可抑制薄衣的微絲血管增生。
研究又進行動物測試,將十八隻患有大腸癌的小鼠分成三組,分別不注入蛇毒蛋白、注入低濃度蛇毒蛋白及濃度高四倍的蛇毒蛋白。持續三至四周後發現,曾注入低濃度蛇毒蛋白的小鼠,其大腸癌腫瘤數目減少了約一成六,若使用高濃度者,腫瘤數目更減少約兩成八。蕭文鸞又說,一般服用抗癌藥物的患者都有機會出現紅血球及體重下降的副作用,但研究初步發現,注入蛇毒蛋白的小鼠紅血球比例容值有輕微改善,體重沒受影響。
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早前獲政府「創新科技基金」及藥廠資助,花三百九十萬港元展開為期兩年的研究,期望可從蛇毒蛋白提煉抑制血管增生的抗癌新藥物。蕭文鸞期望,研究下一步可證實蛇毒蛋白對其他癌症的功效,如肺癌、乳癌等,並希望找出複製ZK002的方法,以便基因重組,提取出更高質素的蛇毒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