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健怡】台灣飲料有塑化劑、塑膠奶樽含有雙酚A、化妝品上的香精有毒……環境激素類的有毒化學物已滲入生活,可以干擾人體正常的賀爾蒙分泌,影響人類的生殖、免疫和神經系統,環境激素專家Peter Myers警告,消費者難以分辨產品安全,政府應監管環境激素應用,力保「無毒下一代」!
「眾多普遍疾病,包括乳癌、前列腺癌、心臟疾病,甚至癡肥,都與環境激素有關!」早於九六年,Myers 和一班學者已發現環境激素與動物生態異常有關,如鳥類同性築巢、海鷗雌雄難辨等,並將研究結集成書。但十五年後,Myers的團隊發現環境未有改善,反而愈來愈多疾病與環境激素有關,他們更發現,很低劑量的環境激素就足以影響人體,標準比傳統研究的低很多。
「我放棄咗最愛的罐頭湯十五年了!」早前來港演講分享研究成果的Myers說,環境激素已滲透入我們的生活中,罐頭食品、膠樽、化妝品和購物單據等,都暗藏環境激素。Myers表示,最可怕的是環境激素能影響人體賀爾蒙分泌及基因,遺害下一代。
環境激素危害健康的程度,比傳統實驗發現更「毒」,他指出,當老鼠服食一種環境激素DES時,低劑量組別會出現癡肥的症狀,高劑量組別卻出現暴瘦,推翻了化學物劑量與其影響成絕對正比的假設,而低劑量的影響卻未必比高劑量的少;當青蛙服食低劑量二點五PPB的環境激素Atrazine,會出現同性交配的情況,更導致雄性青蛙產卵!
化學物包圍生活,人人難以幸免,但Myers未表絕望,他相信消費者仍然有選擇空間,以他為例,他已避免進食罐頭食品,嚴防罐頭含有的環境激素雙酚A。不過,他坦言難以要求每個消費者都有產品安全知識,「媽媽不可能是化學工程師!責任不應全放在消費者身上。」他認為,政府應制訂標準監管環境激素運用,要求生產商棄用有毒化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