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輻射遺禍 北海道難幸免

日本福島發生核災難後,港人一度視日本為旅遊禁地,直至近月遊日港人再度活躍,反映市民對核災的恐懼漸漸消減,而距離災區較遠的北海道、關西、九州等地的旅遊人數更迅速回升。不過,三國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近發表的報告顯示,北海道推算得的銫-137含量高達二百五十貝可,加上當地屢次傳出食品受銫污染,令人憂慮輻射污染危機並未解除,對旅遊人士帶來重大影響。學者指,日本沿海受污染的程度較陸上高危,輻射污染可持續十年八載,故到日本旅遊仍有一定風險,特別要小心飲食。

根據日本觀光局最新公布,日本東北大地震後,今年十月訪日外國遊客數量達六十一萬多人次,比去年同期下跌一成半。不過隨着日本旅行團陸續復辦,跌幅已逐漸收窄,同月來自香港的旅客更錄得自地震後首次正增長三萬五千人次,而內地旅客訪日人次也回復至去年同期水平。

有遊客怕污染拒食魚生

東瀛遊執行董事禤國全指,自四月起復辦遊日旅行團後,以大阪、沖繩、北海道距離災區較遠的地區較受港人青睞,不過整體赴日港人的數目仍較去年少,曾有隨團客人因擔心輻射污染而表明不會進食當地魚生。禤估計遊日人數要至明年農曆新年才可完全回復,「七月中開始做番東京、仙台等地嘅團,客量比去年同期都慢慢回復到八、九成。」

港人遊日熱忱再度燃起,日本共同社的報道卻指,在輻射洩漏的陰霾下,有孩子的家庭仍然傾向避遊日本,當地的旅遊業形勢仍然嚴峻。為了重振旅遊業,日本雖然大力催谷宣傳,在多個縣市推旅遊優惠,日本文部科學省更公布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擴散圖,讓公眾知道各縣輻射水平,惟日本有地區的土壤和食物被驗出含輻射的消息不絕於耳,部分更遠至北海道,令人憂慮當地輻射污染的實際情況。

北海道魚類疑感染輻射

今年九月,日本出口到南韓的冷凍明太魚就被驗出有微量放射性物質,該批二千六百公斤的明太魚產自北海道沿岸,被檢測出含一點一二貝可的放射性銫,估計可能受核輻射洩漏污染。今年六月,亦有漁業團體抽查六條鯨魚時,發現其中兩條小鬚鯨體內,每公斤含有三十一和廿四點三貝可的放射性銫,事件令當地漁業擔心,北海道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有六百多公里,竟有海產懷疑受輻射污染,令人質疑究竟輻射洩漏的情況有多嚴重?事實上,日本、美國及挪威科學家日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報告顯示,北海道推算得的銫-137含量由零至二百五十貝可;而東京的銫含量更介乎一百至二百五十貝可,成為旅遊城市中最高。

核物質入海影響食物鏈

香港理工大學固體電子學講座教授胡仲豪指北海道沿岸海產被驗出含放射性物質,估計由福島核災引致,「當日事故後要揼大量海水去幫核反應堆降溫,導致大量輻射流入海,最擔心污染咗沿海生物嘅食物鏈,比陸上擴散更令人憂慮。」

胡稱核災的影響非數個月時間能解決,輻射的影響亦非即時可見,而且大家也不知有多少食物已受污染並流出市面,故提醒市民不要低估輻射污染的嚴重性,「如果以為幾個月之後就已經安全係好天真,當地唔係絕對安全,我唔反對到當地旅遊,但遊客要小心留意食物來源地。」

「海產係最令人擔心,加上海洋水流循環向北移,正正影響北海道。」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古偉牧直指,現時日本食品驗出含微量放射性物質已很普遍,「好多檢測結果都唔超標,只係因為標準唔嚴謹。」古以切爾諾貝爾核災事件為例,當地就牛奶會為成人及兒童制訂兩種標準,惟日本則欠奉,對兒童和孕婦的健康都欠保障,他指現時到日本旅行並非擔心從空氣中攝取高劑量輻射,而是食物安全,「咁又唔會食咗會即時有問題,只係個人要自行承受風險。」

圖/文:專案組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