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管理局是執行港府金融政策監管銀行業務的機構。任志剛擔任金管局總裁十六年之久,在位期間對金融體系的穩定功不可沒,但也存在三大缺失:
第一,陷入「凡是派」迷思:「凡是美國有的衍生金融產品,就允許其在香港推銷;凡是美國不監管的,就在香港大開綠燈」。結果,本港多間銀行代售雷曼迷你債券,苦主達數萬人,群體性追討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之一,嚴重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
第二,對聯繫匯率「一本通書睇到老」。一九八三年十月,中英第十三、十四輪談判不順,引起公眾對「九七大限」恐慌,導致港幣匯價大挫,港英遂推出七點八港元兌一美元的聯繫匯率。二十八年過去,美國財赤、貿赤嚴重,債台高築,美元匯率江河日下,單是兌日圓就貶值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同期中國收回香港後嚴格恪守「一國兩制」,且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儘管時移世易,但終其任內,「聯匯」機制不檢討,連匯率也絲毫不變,令人莫名其妙!
第三,對公共資源優化配置不作為。任總在職期間,適值大型國企(包括內銀股)陸續來港上市,但外匯基金從不參與配售,眼看美國銀行、淡馬錫等承配賺得盆滿缽滿,金管局卻「打大風執唔到片樹葉」,保守作風暴露無遺!
以上三條,當然不能光怪任志剛一個人,但也證明:制訂金融政策不是光靠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