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抗生素 暗瘡變惡瘡

滿臉暗瘡令人不勝其煩,部分患者或需接受抗生素療程。惟中文大學醫學院發現,引致暗瘡的「痤瘡桿菌」已在本地產生廣泛抗藥性,對氯林黴素及紅黴素的抗藥比率達五成三及兩成一,估計與濫用抗生素有關。除增加治療難度,更可能將抗藥基因傳給體內其他病菌,一旦免疫力下降,可引發嚴重感染。

中文大學皮膚研究中心於○九年下半年,調查一間公營皮膚科門診一百一十一名暗瘡患者,年齡由十三至五十二歲,平均十五歲開始受暗瘡困擾,最長達廿四年。研究人員抽取暗瘡樣本化驗,於八十六個樣本驗出痤瘡桿菌。

抗藥基因傳其他病菌

化驗發現近五成半樣本對至少一種抗生素呈抗藥性,當中對「大環內酯類」(MLS)的抗藥性最嚴重,即氯林黴素及紅黴素等,抗藥比率達五成三及兩成一。「四環素類」的抗藥性稍低,四環素、多西環素及米諾環素的抗藥比率均為一成六。另有逾一成半樣本對上述兩類抗生素皆有抗藥性。

該中心主任陸乃明指,研究顯示本港痤瘡桿菌抗藥比率與歐洲部分國家相近,但遠高於日本及南韓,當地痤瘡桿菌對氯林黴素的抗藥比率僅百分之四及百分之三。他指嚴重暗瘡成因眾多,包括油脂分泌旺盛、毛孔閉塞等。痤瘡桿菌呈抗藥性雖可能影響治療效果,但對病情有多大影響仍未有定論。惟該菌可能將抗藥基因傳給潛伏於皮膚或器官的細菌,如金黃葡萄球菌及化膿性鏈球菌等,引發嚴重炎症。

研究亦發現療程的長短與四環素類抗藥性有直接關連,於服用該類抗生素逾一百零四周的患者中,逾六成呈抗藥性。至於對MLS類抗生素抗藥個案,則很大機會屬人傳人,因為在十五歲以下帶菌個案中,逾半數從未服用該類抗生素,有理由相信是透過與他人緊密接觸感染。

陸乃明補充,濫用抗生素是導致抗藥性的主因,呼籲醫生謹慎處方,切忌「係又畀唔係又畀」,或以抗生素作單一療法,可先建議患者多喝水、充足睡眠等,亦可考慮處方不含抗生素藥膏。

記者陳紹恒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