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揚文字:對港人負責 對歷史負責

下月十一日,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一千二百名成員將全部產生,他們肩負港人和中央的重託期望,將於明年三月二十五日以神聖一票選出下屆特首。

香港人口七百萬,當中選民三百六十萬。由於歷史原因,下屆特首最後一次仍由「小圈子」而非普選產生。雖然客觀上成為一千二百名「有票之人」是一項榮譽,但選舉結果要獲得高度認受性,就不能忽略民心、民意、民氣。每個選舉委員會成員都應該將責任看得高於榮譽,以「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情懷,本着「對港人負責,對歷史負責」的使命感,慎重選出愛國愛港、有較高認受性、有作為的下任行政長官,成為香港沿着「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航向勝利前進的舵手。套用「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古訓,面對關乎香港命運的抉擇,一千二百名選委也應有「一票興港,一票喪港」的責任感。

歷史是一面鏡子。一九三三年,德國納粹首領希特拉上台,對內獨裁、對外侵略勢頭日益明顯。然而,經歷一戰災難後的英國朝野和平主義抬頭,各政黨為迎合選民追求安逸的心理,爭相鼓吹裁軍,民眾一廂情願地認為歷史不會重演一戰慘劇,政客張伯倫便是其中代表人物。邱吉爾在政壇則是「一士諤諤」,孤獨地反對裁軍,並一再警告德國正在撕毀《凡爾賽條約》。邱反覆提醒,希特拉的法西斯獨裁將給歐洲帶來災難,若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導致文明的毀滅。他呼籲英國應提高警惕,加強軍備,並敦促法國重視德國威脅,作好應變準備,但多數人將其預警斥為危言聳聽。儘管英國明擺着擁有邱吉爾這樣一位頭腦清醒、目光如炬的傑出領袖,但迷戀和平、無視納粹德國整軍經武的民粹主義卻佔了上風,令奉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於一九三七年五月底出任英國首相。

一九三八年九月底,由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主催,英法德意四國領袖齊集慕尼黑開會。單方面幻想避免戰爭的張伯倫不顧邱吉爾的大力反對,聯同法國總理達拉第,接受了德國吞併捷克蘇台德區的要求,即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張伯倫帶着希特拉「到此為止」的一份空洞承諾返國,自以為立下不世之功,宣稱:「在我國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唐寧街!」在國會,邱吉爾堅持真理,直斥綏靖政策,他憤怒地指出:「我們已經遭受一次完全、徹底的失敗!」但他的發言卻被淹沒在一片噓聲之中。

一九三九年九月,希特拉德國繼鯨吞捷克後大舉入侵波蘭,二戰正式爆發,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宣告徹底失敗。次年五月,一直對希特拉侵略意圖洞若觀火的邱吉爾接任戰時內閣首相,經歷深重苦難,終於領導英國取得二戰勝利。意味深長的是,邱吉爾後來將希特拉侵略稱為「非必然的戰爭」,認為這次戰爭原本在開始時就可以輕易制止,但英國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腸而讓壞人重新武裝」。可見,在二戰醞釀過程中,英國人民選張伯倫還是選邱吉爾,是影響歷史發展的抉擇。

大局為重 選好特首

常言「溫故而知新」,今天,在香港即將選擇新一屆特首之際,面對內外嚴峻的形勢,一千二百位即將產生的選委一定要有憂患意識,認清目前形勢和我們的責任。

首先,面對歐債、美債危機,並非技術性危機、階段性危機,而是戰略性危機、總清算危機,其程度之嚴重、持續時間之長以及對香港衝擊之深遠,預期將超出一般人想像。根據是,經過二戰之後六十多年福利主義掛帥,歐美發達國家社會經濟已被「選票政治」所綁架。各政黨為了成為執政黨或爭取連任,無一例外地向選民提出「高福利,不加稅」的政綱。而民眾福利由於一屆接一屆競選層層加碼,終歸碰到「錢從何來」這個基本問題。

政府開支難以為繼,只好舉債度日,為政者面對債台高築,皆抱着「我任期屆滿之後,哪怕洪水滔天」心理,博一時之掌聲,遺百年之大患。即使到了走投無路之時,「開源」即加稅怕得罪選民,「節流」即削減福利也怕得罪選民,哪個政黨都不肯做「醜人」。美國因民主、共和兩黨爭拗,差點弄得提高國債上限法案過不了關,以及目前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社會經濟危機不知伊於胡底,其源蓋出於此。由於牽涉到政府寅吃卯糧的治國理財模式和民眾「低儲蓄、高消費、高借貸」的生活方式,積重難返,積習難改,很可能導致系統性崩塌,來一次「火浴鳳凰」。所以,作為小型外向經濟體的香港,面對「世界經濟進入新的危險期」的大氣候,要作好準備打逆風仗、打持久戰,選委們理應以大局為重,務必選一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有魄力、有作為的下屆特首。

再者,最近發源於美國的「佔領華爾街」行動波及包括香港在內的約百個國家、地區,「扭轉貧富懸殊」、「反對官商勾結」是當中的主旋律,而「佔領」行為與動亂只有一步之遙。因此,主政者在制訂政策過程中如何正視社會上「富貴」者少、「閉翳」者多的現實,關注貧窮、弱勢、基層的利益,同時維護「私有財產不容侵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經濟、「稅賦平等」等社會核心價值,在兩者之間求得社會最大公約數,調節好社會各階層利益,不至於向某一階層(如大財團)傾斜,都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香港由於缺乏長期的土地規劃、儲備政策,加上大洋兩岸熱錢的流入,樓價連年飆升,遠超一般市民的購買力,八十後學業、就業、置業倍加艱辛,社會財富向大財團尤其是大地產商匯聚,加劇了社會矛盾,從而產生「地產霸權」之說。因此,特首選委必須出以公心,用實際行動打破「大財團決定論」,消除「官商勾結」疑雲,真正從「為香港好」出發,選一個關心基層市民疾苦、理解中產階級訴求、保障工商界合法權益、勤政愛民的下任特首,如此才能順應求穩定、求和諧、求發展的社會主流意識,將「一國兩制」推向前進!

當年香港五十萬人上街「反二十三條立法」及最近「佔領華爾街」事件表明,無論社會改革還是社會革命,在於當政者的駕馭能力。當政者有魄力,就能將民眾對政策的不滿訴求作為動力納入改革,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妥善有序地加以化解,將「壞事」變「好事」,令社會向上提升;相反,若管治者弱勢無能,「開口夾着脷」,只會加劇社會矛盾,甚至由非對抗性轉化為對抗性,本來可以改革的變成革命,令社會向下沉淪。屆時,「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大財團能獨善其身嗎?

不講關係 只問德才

由於人大常委會已一錘定音決定二○一七年普選特首,從「我們正在寫歷史」角度而言,「末代」選委會應在香港政制發展史上留下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好名聲。鑑於台灣「不問是非,只問藍綠」的選舉文化令政治生態惡質化的教訓,選委會成員應遵循「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古訓,摒棄「只講關係,不問德才」的狹隘觀念,以大局為重,權衡哪位特首參選人的政綱、理念、能力(包括處理危機的應變能力)更適合扛起香港這副重擔,選人唯賢,尊重民意,從而投下神聖、負責任的一票,而不應以關係定親疏,以小團體的狹隘利益定投票意向。既然唐英年和梁振英都愛國愛港,在離正式投票尚有三個月時間一較高低的情況下,若「小圈子」選舉結果與民意有巨大落差,夾硬「拉牛上樹」,「高票」選出的特首在社會上支持度低得可憐,難免會激起「強姦民意」的指摘,引發廣大市民和輿論抗議,香港的穩定、和諧、發展只會成為空話,「一國兩制」對台灣的感召力也將一鋪清袋。

希望即將產生的選委「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對港人負責,對歷史負責!

劉夢熊

newnew@oriental.com.hk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