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百年共和難清封建糟粕

「辛亥百年」紀念活動已經過去。在這之前一年多,海峽兩岸、華人社區就對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到來,大事紀念鬧得很歡,尤其是對國共兩黨會否利用辛亥百年之機搞甚麼「政治大動作」非常關注,猜測不已。然而,大家很「失望」,辛亥百年紀念活動「揭盅」時,沒有甚麼「節目」好看。北京方面,更是被「起死回生」的江澤民突然露面搶了風頭。胡錦濤的紀念發言只有三千餘字,絕算不上「大塊文章」、「重要講話」,其中更沒有「異於往常」的政治訊息。

官方沒有甚麼可資談論的東西,而且也沒有對辛亥革命百年以來的種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革作深入系統的總結反省,倒是民間做了不少工作,抓住一些關鍵要害問題有所探究和論述。例如本港一家電視台拍攝的《百年共和》系列專輯,就抓住了辛亥革命以來,國共政治勢力在如何真正實現「共和」問題上進行殘酷鬥爭的主幹,啟發國人思考歷史與今天,思考繼往開來。

辛亥革命的最大勝利在於「國體變更」,由「君主封建制」變成「人民共和制」。革命勝利後十年期間,有過「君主封建制」的復辟,有過所謂「國體」問題的激烈爭論,但到了一九二一年中共成立、一九二六年國共合作、實行北伐,「國體」已不是問題,即共和制已不可動搖,不容再辯。隨之而來和數十年爭鬥不已的,是共和體制下的憲政與民主,即「怎樣憲政」、「如何民主」。孫中山對此有自己的設想;國民黨內部蔣介石、汪精衞、胡漢民、居正、孫科等等各有主張;共產黨當然更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有自己的「獨特主張」;各民主黨派則不乏對歐美模式的「理想追求」……

「百年共和」在憲政和民主問題上爭也爭了,打也打了,甚至出現大規模的流血內戰、政權更替,但至今在中共治下仍沒有解決,還存留大量封建糟粕,此豈止百年共和掃得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