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官員公開表示,貧富懸殊是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產物,引來輿論批評。可能該名官員誤解了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以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個人擁有私人資本,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政府控制;人如果生財有道,加上際遇良好,可以獲得大量財富,那自然逐漸拉開與窮人的收入差距。不過,本港市民關注的貧富懸殊問題並非如此簡單。
誠如該名官員表示,一九九七年至二○一○年,香港全職僱員的平均就業收入實質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一;另根據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香港的全年人均收入由一九九七年約二萬五千美元,穩步上揚至○九年約四萬五千美元。問題是,絕大多數基層員工的收入並無這樣高的升幅,換句話說,這只是少數人的收入大幅上升,拉高了平均數值,而這批少數人本已是最富有的一群。
本來,眾多基層人士的收入已不多,生活所需支出卻日益增加,令本港眾多個人及家庭難以儲蓄財富,部分人士甚至僅能勉強餬口。另一方面,這種情況更由基層蔓延至中產。須知道,中產理應是社會中生活較穩定的一群,然而,他們現在既要應付沉重的生活開支,又要向政府納稅,其處境可想而知。更令他們不滿的是,大企業令他們的開支日漸增加,例如樓價、租金、交通費,反而又增加了最富有人士的收入。以上的矛盾,就是香港貧富懸殊惹人關注的主因。
簡單地說,所謂本港貧富懸殊乃「必然」,其實是對問題的認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