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包拗頸徒惹麻煩

我們很難明白,為甚麼政府在決定悉隨眾議復建居屋時,卻偏偏要畫蛇添足,改變以前補地價的方法,由土地升值分成,轉成完全貸款。結果由本來可以百分百攞滿分,變成露出一個大漏洞,評論的焦點,由終於復建居屋,到政府賣大包,明益抽中的居屋業主。

筆者之前在不少論壇和研討會,都介紹過香港以前的公營房屋系統,推為科學決策的典範,那時的政策,不但是針對市民的住屋需要,維持社會穩定,而且極為科學和合理,業主的便宜,只是付出地價的某一個成數,其餘部分,是屬於掛帳,而不是津貼。換言之,居屋業主的利益,就只是掛帳一部分地價而已,只要是自住,那就一直掛帳下去。

這個舊有計劃的科學性,不只是在津貼業主的合適度,而且也為房委會帶來可觀的收入,令房委會有足夠的現金來源繼續發展,符合現時流行所謂可持續性。

當年,房委會除了靠政府撥地之外,最大的流動資金來源就是商場租金的收入,以及居屋住戶的補地價,即當有一部分居屋業主換樓賣出居屋,房委會便在地價升值上有相當可觀的收入。

現時的「新居屋計劃」,政府過分慷慨,以貸款形式計算,居屋業主所得,就是房委會所失,換言之,房委會少了現金作將來的發展,這對將來有機會抽到居屋的市民不公平。

政府的協助,只須適時合度,而不需要過分寬鬆,那對前後業主都公平。但政府有點包拗頸,早前拒復建居屋,今日就算復建,也要改頭換面,實在是徒惹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