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推出六招開拓土地資源作住屋發展,包括重新規劃工業用地、荒廢的綠化地帶、農地、未有明確計劃的政府設施用地等,以在中短期內增土地供應,而長遠則會積極發展岩洞及探討填海可行性提供新土地。目標是每年提供約四萬個住宅單位,但當中或涉及徵收私人土地及環保等問題,需進一步研究及諮詢公眾。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今日會公布詳情。
政府於一九八五至二○○五年,平均每五年填海五百至七百公頃,但二○○五至二○一○年的五年內僅填海八十四公頃,面對土地供應短缺,施政報告提出探討於維港以外進行適度填海,但選址及填海面積未有定案,下月將會有大型公眾諮詢收集各界意見。政府長遠亦會利用岩洞重置現有公共設施,騰出原址作房屋或其他用途,初步選定沙田污水處理廠和摩星嶺及堅尼地城食水配水庫,分別涉及二十八與兩公頃面積的土地,預計需時兩、三年進行規劃研究。
政府亦研究將一百五十公頃北區及元朗的荒廢農地、倉庫等地,轉作發展房屋用途,但消息指當中大部分涉及私人業權及重建,須諮詢相關人士意見。由於填海、發展岩洞、徵收私人荒廢農地需時進行研究及諮詢,估計未必可於短期內增加土地供應,需要重新規劃工業用地、荒廢綠化地帶、「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土地作短期配合。
政府目標是確保土地供應每年可平均提供約四萬個住宅單位,包括二萬個私人單位、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及五千個新居屋單位。政府又指土地需求下降時仍會繼續開拓土地,作為政府土地儲備,於適當時候再推出,務求當需求上升時可及時有足夠土地應付逾四萬個單位的需求。
另外,施政報告指啟德發展區私人房屋土地於二○一三年前陸續推出市場;政府亦繼續進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與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的可行性研究,兩項研究預期二○一三年完成。洪水橋新發展區的規劃及工程研究亦已於今年八月展開,預期二○一四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