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今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他事先揚言,這份報告既有短期措施緩解市民當前之急,又有打破傳統的中、長期政策解決公眾關心的房屋、人口老化及貧富懸殊問題。他並聲稱會總結自己的公職生涯,特別是過去七年的施政感受,與市民分享。
沒有總結過去,就無法前瞻未來。曾蔭權要回顧任內七年的施政,本來無可厚非,問題是,他連日來的言論顯然不是檢討施政缺失,而是不斷吹噓自己的「政績」。譬如日前他撰文寫道,自二○○七年連任以來,香港經濟總量實質擴張了百分之二十一,人均GDP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很明顯,他企圖將經濟增長算在自己的功勞簿上。
這些年香港經濟的確有所增長,如果自回歸算起,本港經濟總量增長了四至五成。然而,這並非港府的功勞,不值得大吹特吹。眾所周知,香港是高度開放的自由經濟體,受外圍尤其是內地影響大,近年內地經濟強勁增長,香港得近水樓台之利,加上中央政府年年向香港送大禮,經濟有所增長是理所當然之事,這與港府並沒有甚麼直接關係。
更何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基層市民的收入不增反減,生活水平每況愈下,這又有甚麼值得吹噓的呢?數字最能說明問題,現時香港窮人比回歸前增加三成,其中長者貧窮尤為嚴重,平均每三個長者就有一個是窮人;跨代貧窮愈演愈烈,不少兒童三餐難繼;被迫棲身劏房的市民,增至十萬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基層市民無法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貧富懸殊日益擴大,這樣的經濟增長毫無意義。君不見,以前最重視GDP增長的內地,現在也不再強調「發展就是硬道理」,改而提倡「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曾蔭權明顯落伍了。
儘管曾蔭權罕見地承認「房屋政策有誤」,可惜他並非真心認錯,而是歸咎上屆政府,彷彿現在的高樓價問題與他無關,這反映其一貫的縮骨卸責作風。
市民的心中自有一桿秤,不論曾蔭權如何自吹自擂,都是徒勞。連日來,各界為曾蔭權埋單算帳,直指他任內在各方面都交了白卷。有政黨對照他兩次競選時的承諾,發現在政制發展、人權自由、房屋、福利、教育、勞工、醫療及人口政策等十多個範疇的施政,「實現嘅少,落空嘅多」。對於民怨最大的房屋問題,他兩次競選都沒有作出任何明確承諾,足證其脫離民情,後知後覺。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房屋政策失誤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惡果。
鑑往知來,曾蔭權政府亂港七年,賴帳多多,剩下的幾個月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作為。但不管怎麼說,今日出爐的施政報告是他最後的機會,且看他如何表演。港大最新民調顯示,市民最關心的問題依次是房屋、醫療、經濟發展、勞工就業與福利等,曾蔭權能否作出適切的回應,人在做,天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