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加建公屋應付貧窮

香港樂施會等團體發表《在職貧窮家庭的基本均衡營養膳食開支及政策建議》調查報告,揭示低收入人士,無論成人或兒童,普遍每日營養不足。主因是食物價格上升導致收支不平衡,只有節衣縮食,顧不上營養。

香港早已進入發達地區行列,貧窮問題卻惡化為飢餓境況,令人震驚。此時,香港輿論特別是偏幫富裕階層的媒體和機構,還強調減少政府福利支出,惡意標籤領取綜援人士,令人覺得香港主流社會涼薄與刻薄。

殖民地時代,經濟還未起飛,卻沒有那麼嚴重的貧窮與飢餓問題,回歸十多年,香港有甚麼理由、因素導致問題惡化呢?是政府的問題抑或社會的問題呢?

上世紀七十年代或許是殖民地的黃金時代。當時過半人口居住在公屋,私樓有嚴格租務管制,交通費用便宜,生活不如今天奢華,卻有平實溫飽。從今次的調研看出,在職貧窮惡化為營養不良的飢餓問題,這些人絕大部分沒有公屋居住,租金支出佔收入比重頗大,加上居住環境惡劣,還要應付昂貴的交通費,餘下能供食用的支出便大大不足。

調查團體亦指出,若這些人能住進公屋,生活條件便可改善。於是,簡單直接的問題是:為甚麼政府不多建、快建公屋,以解決社會日益惡化的貧窮問題呢?居屋不是香港當前的急迫需要,面對貧窮惡化為飢餓,施政報告不談加建公屋,卻奢談居屋,這是怎樣的一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