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何必勸退

在民主制度下,透過選舉機制產生領導人,是極為尋常之事。所謂選舉選賢與能,通常是先有兩人或以上,才有擇其一而選之。如果有多於一人競爭,勸退絕不是民主風範,因為大家機會平等,任何人只要符合條件都可參選,應該尊重他的權利與選擇。

香港特首選舉參選人呼之欲出,短期內應可明朗化。事實上,香港選舉比起台灣單純多了,既不涉及國家定位、國家認同,北京又為候選人定調要求愛港、愛國,所不同者乃參選人的治港理念或具體方針不同。總之,只要在中央認可的安全系數內,任何人均可參選;而選民要的是自主性,而非誰是誰的代表。

香港特首選舉開始有民主的演繹,如候選人的辯論,有助加深社會對其之了解與認知。香港是多元移民的社會,應珍惜多元文化及意見存在的空間,此乃「和而不同」的表徵,重點不在「不同」,而在於「和」,選舉應是君子之爭,以正當的方式尋求支持、獲得勝利。

香港政治上有各種派別,但前提均是愛香港,不像台灣各黨派的理念涉及國家認同,稍有分歧都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未來,是禍是福均在選舉的一念之間。在台灣,不同派別只視自己為正統,如親民黨宋楚瑜出來參選,便被認為攪亂藍營格局,阻礙馬英九勝選,勸退之聲四起。雖然有建議藍營舉辦競選辯論,由勝者出頭,大可不必排斥其他派別,但現在台灣藍營傳媒連番炮轟宋楚瑜為民族罪人,反而加深社會對立,更加強宋楚瑜參選的決心。

選舉本是一場熱鬧的民主戲,唱獨腳戲絕不精彩,再多的掌聲也是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