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讓虛有桃花源實現

生活在現代繁雜擾攘的社會,為求得心靈的安靜,尋求一個美的幻境為精神寄託,古代的「桃花源」成為許多人嚮往的景致。

馬英九最近巡視「八八」水災災後重建區。當年無情風雨夾雜泥石流將南部一些山區城鎮摧毀,滿目瘡痍,失去家園的受災民眾經過多年的漂泊,在馬政府努力安頓下,終得以安居下來。這些為災民而建的安居所,不管是否合於理想,至少「有瓦遮頭」,生活有了着落,失去家園的苦痛也漸消逝,情緒也漸平復。日子總得過,坦然面對,重建的不只是家園,更是破碎的心靈。

馬英九勘查重建區,見居民得以安置,見狀心喜,脫口而出,將此重建區比喻為法國度假勝地「普羅旺斯」。台灣去過法國的人不多,對南部鄉下災區的人來說,那遙遠異國他鄉的度假勝地,更是沒有深刻感受。

馬英九接着又形容此重建區像古代的桃花源。此比喻令災民更朦朧,因為沒人見過桃花源,沒得憧憬,桃花源只存在古人之文章中。

桃花源是一千六百年前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是作家身處武陵之地,乃禍亂頻仍的黑暗社會,為追求一個完美的環境有感而作,這桃花源之鄉與黑暗社會成了強烈對照。

桃花源是理想,生活的武陵是現實。在桃花源快樂生活的人們為避秦苛政,躲到與世隔絕之地,自給自足,因陶淵明身處痛苦的武陵,才創作了嚮往的桃花源,這是一個精神避難的寄託。

「八八」水災的重建區,還不能達致古人追求的桃花源,他們的生活與安居樂業仍有一段極大距離,政府還需努力,讓虛有的桃花源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