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利已非利 弊者更弊

聯繫匯率是一個政治產物而不是經濟產物,由中英談判到回歸後的頭幾年,因為信心問題仍然有一定的影響,所以聯匯一直是摸不得的禁區。

但時至今日,香港不但掃除了回歸之前的恐懼,而且中國也在不斷的改革開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人民幣愈來愈接近國際流通貨幣,在此情勢下,一九八三年訂立聯匯的政治必要性已不存在;相反,美元不但由強走弱,更大的問題是不知弱到何時和弱到甚麼地步。當美元有如石沉大海之時,港元仍然死抱一美元兌七點八港元的歷史偶然數字,合不合理?不言而喻。

在經濟上而言,香港完全沒有自主的貨幣政策,香港的經濟實際情況和美國又愈來愈疏離,往往各走極端,回歸前的負利率令香港資產膨脹,回歸後又因為強美元兼高息令香港資產泡沫爆破。而香港只能苦等,一般人只是簡單歸咎於「八萬五」和董建華,基本的結構問題反而分析不深,無論是利是弊,香港在九七回歸的敏感時刻,這些經濟缺點就當作維護穩定和信心的代價,事到如今,利已非利,弊者更弊,所以才有愈來愈多對聯匯質疑的聲音。

當然,改變一個用了近三十年的匯率制度並不容易,現時的財金官員,都是在聯匯制度下工作成長,要他們改用其他制度,真的非常困難。更重要的是,現時制度有如機場的無人駕駛列車,機制是全自動操作,有關官員不必特別勞心勞力,換了自由浮動,就要全天候監察,要有自己的貨幣政策,要適當時候入市干預。用王光亞之言,是要當家作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