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紅潮在本港水域擴散,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昨公布再有七個泳灘受疑似紅潮影響,更由屯門、荃灣及離島蔓延至港島南區多個泳灘包括淺水灣、南灣及中灣,有專家相信本港的紅潮藻類與珠海殺魚苗數萬的類別相同,相信稍後或會攻入維港,更會維持多三至五日。漁農自然護理署繼續到多個地點抽取海水樣本化驗,有受影響養魚戶指,紅潮覆蓋整個養魚區,幸未有危及魚兒健康。
康文署昨再於荃灣更生灣泳灘、麗都灣泳灘及近水灣泳灘;離島觀音灣泳灘及南區淺水灣泳灘、南灣泳灘及中灣泳灘懸掛紅旗,令受紅潮影響的泳灘數目增至十六個。
漁護署指出,化驗結果顯示紅潮由Protopolykrikos distortus(前稱旋溝藻)組成,在本港水域較少見,但曾於○五至○七及○九年錄得同一品種紅潮,與今次一樣,均未有接獲死魚報告。
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相信,在港水域的紅潮是由珠海漂來,但由於本港海水鹽度較高,阻慢海藻繁殖力,但濃度較低對魚兒影響較細,漁民仍要加強監察。他亦指,由於未來數天沒有狂風暴雨,水流不快,紅潮將擴散至維港,亦會維持三至五天。不過,即使海藻含微量毒素,亦不會於魚體內累積,故市民進食後亦不會危害人體。
馬灣魚業權益會主席黎德全指,紅潮四至五日前已殺到,完全覆蓋整個養魚區,但未有魚兒受影響。
早於上周五開始,珠海萬山群島海域已爆發紅潮災害,影響面積將近一百平方公里,除殺死數萬條魚苗,更污染海洋環境,破壞生態系統。南中國海赤潮學會常務理事、暨南大學教授江天久指出,是次爆發的雙胞旋溝藻,香港、澳門和珠海海域為富營養化海域,當環境、氣候條件適宜,易令浮游植物出現爆發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