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將美國的主權信貸評級由「AAA」降為「AA+」,是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由一九一七年以來,首次失去三大機構其中一個最高評級。雖然其餘兩大評級機構穆迪和惠譽仍保持美國「AAA」級別,但展望亦訂為負面,不排除步標普後塵。
別看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長期以來,其國民生活方式是低儲蓄、高消費、高借貸,只需付出首期,便買樓、買車、買家用電器……周身信用卡「碌到爆」;而政府理財也有如國民消費,不是量入為出而是寅吃卯糧,以債養債,長年財政赤字龐大、貿易赤字龐大,國債上限提高了六、七十次,每屆政府都抱着「我任滿之後,哪怕洪水滔天」心態,從來沒有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
三年前,美歐爆發震撼世界的金融海嘯,金融機構「一座座火山爆發,一頂頂皇冠落地」,當時僅靠美、歐及各國政府推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大印其鈔,為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得以穩住局面,勉強渡過難關。問題是,美歐諸國被選票政治所綁架,政黨政客為取悅選民,既不肯減少公共福利支出,也不敢加稅增強財稅收入,赤字高踞不下,債台愈築愈高,整體經濟系統性風險愈來愈高,逼近臨界點,以致一向對美國評級都較為「鬆手」的三大評級機構都無法替其粉飾太平,要麼乾脆降級,要麼打入負面。
歸根究柢,是美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走到盡頭,可謂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