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訂塑化標準一樣攞命

台灣食品爆發塑化劑污染風暴,香港亦有多款食品、台式飲品及保健產品因含塑毒需下架。本港一間生物科技公司早前利用大學研發的「螢光基因魚」進行塑化劑快速測試,發現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目前所訂的塑化劑可容忍標準上限絕非安全,魚苗在測試中即使暴露在安全水平範圍的水樣本中,亦出現發育畸形、遲緩,甚至死亡等現象,研究人員認為港府當局有必要盡快收緊現有標準。食安中心未有直接回應測試結果,只說港府所訂的上限與歐盟一致,參考值已參照動物實驗結果。

台灣食品今年五月爆發塑化劑污染風波,香港食安中心至今共抽驗了逾七百多個食物樣本,當中有約百分之六超標需回收。根據食安中心目前標準,DEHP含量要多於百萬分之一點五才需回收,但有關標準受到質疑。

城市大學的學者年前成功將螢光基因注入耐鹽鯖魚來檢測環境及食品中的化學毒素如雌激素,又利用斑馬魚胚胎來代替白老鼠做實驗,以檢測環境毒物對哺乳類動物的影響。曾參與該研究的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陳雪平,六月初開始利用過萬條「螢光基因魚」,即轉基因的鯖魚及斑馬魚,反覆進行了數百次塑化劑測試,讓魚苗在「塑化水」中暢游一至三天,結果發現塑化劑BBP及DBP毒性特別強。

心臟水腫 不正常發育

陳雪平又發現,在當局的DBP和DEHP安全限量下,有一成斑馬魚苗死亡,其餘大部分均出現不正常發育,包括心臟水腫、尾巴彎曲、不能游動及對外來刺激沒有反應等問題。至於在DINP的安全水平,魚苗死亡率更接近三成,如同時放入多種塑化劑,死亡率亦會更高。

有關研究亦顯示,塑化劑與魚體內原有的賀爾蒙「雌二醇」產生了協同效應,以儀器量度魚體發出的螢光度,可見魚體內的雌激素被激活,最高達原來的四倍半。陳雪平稱,魚類的基因蛋白質與人類有九成相似,魚苗「出事」即代表會對人體健康有影響,擔心塑化劑對兒童及胎兒的影響會超出預期,故認為當局的安全標準宜緊不宜鬆。

食物安全中心回應有關檢測結果時只說,在訂定塑化劑的安全上限水平時,當局先參考了世界衞生組織及歐洲食物安全局訂定的安全參考值,包括動物實驗結果,然後根據本港市民的膳食消費量進行風險評估,來訂定最終的安全標準;而當局在評估不同化合物可能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時,亦是根據國際權威組織和各國的動物實驗指引來進行。至於協同效應問題,食安中心稱至今未有證明不同塑化劑的影響是相同,而歐洲食物安全局亦沒有為整組塑化劑訂定安全參考值。

記者陳潔雯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