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收口就太平?

曾蔭權指有公職人員抽水,誰是誰非,本欄不予討論,但有關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的政治角色,本欄在近一兩年已經一再討論。行會的角色不但不能和港英時代相比,即使在回歸後、推行問責制前也有不如,這是本欄過去一再強調的。

港英政府時的行政局是近乎滿清軍機處的機構,行政局內英人和華人的結合,則有點像滿人和漢人的結合一樣,這是一種共同管治的組合。被吸納進行政局的非官守議員包括華人和英人,都是代表着社會各種利益和力量,在行政局內整合;一經整合,就代表妥協達成,各成員就會傾盡全力向其代表的階層組別以及其所屬或負責的網絡推銷游說。因此,行政局作為政治權力的核心,也負有政治中堅的角色,拚死護着龍門。

但今時今日,就算不去分析行會非官守議員的責任,綜觀全局,行會是不是變成了做政治買賣的中心場地?問題是,引入了選舉政治之後,行會偏偏不是通過選舉產生,其成員又一個反對派的代表也沒有,而行會大部分成員更是政治不沾鍋,試問如何做政治買賣?

後來推行問責制,行會和幾個主要諮詢組織的政治功能轉移到司局長身上,問責,是問特首、問三司十二局的責。於是,行會非官守議員的身份被重寫再重寫,最後便如本欄之前用的例子,這有點像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一樣,為管理層提點提點而已。

這是政治現實,大家都可以從許多現實中的例子找到。事實上,現時政府的困局是自己決策失誤所造成的,這點唐英年還是很坦白。難道幾個非官守議員收口,香港就太平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