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公園石春徑危害長者

石春徑潛藏危機!康文署及房屋署轄下公園共有三百多條石春徑,供市民步行健身。不過,台北當局因步行徑質素參差易令足部受傷,已經全面禁止再鋪設。本報巡查全港多條石春徑,亦發現設計沒有統一標準,部分石春過尖及密集,不少長者強忍痛楚步行。醫學界人士表示,此類步行徑根本不適合長者使用,除會引致足底筋膜炎外,更隨時失平衡跌倒。有學者更直指當局應深入衡量康體設施的成效才興建,否則招來惡果。

「哎吔,好痛呀!」在石春徑上,市民的呼叫聲此起彼落。記者日前視察在荃灣公園、馬鞍山公園、愛民邨及香港動植物公園等的石春徑使用情況,發現設施頗受市民歡迎,無論大人、小朋友,一見有步行徑,即脫去鞋子抵住痛躍躍欲試。

據了解,石春徑被指對身體有益,能活化關節及骨骼。不過,不少使用者卻赤腳在徑上走動,沒有依照安全指引穿上襪子,亦有小童貪得意,邊走邊皺眉。有的更行至汗流浹背,狀甚吃力。

排列用料無統一標準

目前康文署及房屋署大部分的公園及遊樂場均設有石春徑,記者發現此類步行徑多設有扶手,衞生情況尚可,惟卵石的排列方式及用料,卻未見有統一標準,例如香港動植物公園會以細密的圓膠粒代替石春;荃灣公園的石春則較尖銳及密集。

事實上,台北亦有鋪設多條石春徑供市民使用,惟因質素參差,常引致使用者的足部受傷,甚至出現足底筋膜炎,令人質疑其安全性。而早前台北當局更宣布不再興建,更計劃取締現有的石春徑。反觀本港當局卻未有借鏡事件,更在各區繼續鋪設此類設施。

「行石春路嘅好處未必大得過潛在嘅壞處!」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指出,腳板有靜脈血管組群,在石春徑行走有助血液循環,紓緩腿部疲勞,惟長期在徑上行走會令腳掌受力不平均,腳踝、腳趾突出的部分會增加磨損,增加患上足底筋膜炎的機會。另一名骨科專科醫生辛倫傑稱,有市民誤以為行石春徑有助紓緩足底筋膜炎,惟無治療效用外,更可能有反效果。

老人科醫生佘達明亦表示,曾有長者求診指因常在石春徑走動令足部疼痛。佘解釋,長者足部的脂肪會隨年齡增加減少,在徑上行走會將壓力集中在某一點上,傷害足部筋腱﹔加上長者的骨骼退化,只可進行輕鬆的運動,在凹凸不平的石春徑上運動,更容易失平衡跌倒,故不建議長者步行石春徑作日常運動。

學者:愈痛愈好是誤解

「基本上『痛』就係身體嘅保護系統發出嘅警號,一痛就好應該停。」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認為,石春徑屬民間養生之法,並非人人適合,坊間更有「愈痛對身體愈好」的誤解,對足部健康構成威脅。他指政府應吸取教訓,深入衡量康體設施的成效才落實興建。

就興建石春徑前有否諮詢專業意見,房屋署沒有正面回覆,只指出是按各屋邨諮詢管理委員會建議安裝;康文署則稱曾諮詢衞生署及大學學者等意見,獲悉並沒有數據顯示有市民因使用石春徑步行而致足患或傷害。署方會留意有關設施的使用情況,需要時會作出安排。

圖:葉華英、甘偉倫/文:張美琪、陸瑋濠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