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自八九年「六四」事件後上台,統領這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直至○五年三月卸下所有職務,十六年間將中國由受國際抵制孤立轉變為令人矚目的經濟大國,期間作出或經歷了多項奠定其歷史地位的決定或事件,包括香港及澳門回歸、對台灣的「江八點」講話、「三個代表」思想、「聯俄制美」外交策略等。
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和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澳門回歸,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都在江澤民主政期間順利完成,江澤民也親赴香港及澳門見證這兩件大事。九六年一月二十六日江澤民在北京會見香港特區籌委會成員時,刻意在全體一百五十多名成員中,尋找董建華並和他親切握手的一幕,令港人印象深刻。
其後董建華高票當選行政長官,並在○二年在無對手情況下連任。儘管在任期間多項施政令市民不滿,直至江澤民全退後的○五年四月,董建華才以健康為理由辭職,由曾蔭權接任。
在對台方面,江澤民於九五年一月三十日春節前夕的迎新茶話會上,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提出了有關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是為「江八點」。
江澤民也着意為自己在中共的歷史上留名,因此提出了「三個代表」的理論,作為解釋當前時期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簡略說法。他於○一年七月一日中共建黨八十周年大會的講話上作出「三個代表」的闡述,即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其指導下,江澤民在十六大還第一次提出讓私人企業家加入共產黨的政策。二○○四年,「三個代表」正式寫入中國憲法,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並列。
在外交政策上,江澤民在位期間採取「聯俄制美」的策略,積極催生多極世界,與美國主導的「單邊主義」抗衡。在江主政期間,中國、俄羅斯之間始終保持穩定發展的友好及戰略夥伴關係,雙方甚至解決了歷史遺留的疆界問題。
中俄兩國在九四年建立建設性夥伴關係,九六年發展戰略性協作夥伴關係;中美遲至九七年江澤民首次訪美才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一年「九一一」事件後,中國雖支持美國反恐,但並沒有像英、法、德、日般提供實質協助或出兵。直至美國攻打伊拉克,中國更與俄羅斯、法國表態反對。此外,中國也和俄羅斯反對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
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