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與八十後同一陣線

近年「七一」遊行人數驟減,惟政治議題的複雜性卻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政府的危機意識卻薄弱起來。

政府一直沿用向代表民意的立法會議員埋手吸納民意的做法,但諷刺的是,政府施政往往背民意而馳,屢次惹來輿論反彈,向議員埋手的做法似乎未見其效果,箇中原因,與立法會議員在市民心目中代表性下降有很大關係。

學術機構定期進行的調查發現,立法會議員的表現評分屢見新低,就連最高知名度的幾位議員,評分也會跌至不合格邊緣,此跟議員的政績和議員個人誠信及操守問題有關。有些市民更質疑部分議員借所謂「民意」為名,挾持道德高地,大抽政治油水。立法會議事堂淪為議員個人表演場地多於反映民意之地,市民疾呼「被政客出賣」、「議員不代表公眾」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無因由。

議員未能恪守本分,市民又未滿足於建制內改革的進度,更不願意再次成為政客們「政治抽水」的工具,惟有另闢門戶,繼續抗爭。近年遊行示威打頭陣並搶佔主導的都是「八十後」青年,他們帶一點憤世嫉俗,但具剛毅個性、崇高人格與政治識見,他們不假外求,不依附任何政黨,不相互統率,只要政見相投則合,不合則各自為戰。

這正是與以往由反對派老傢伙們主導的遊行示威不同之處,一股嶄新、有活力的社會力量突然湧現,也讓香港的政治光譜獲得擴充。

因此,政府應比議員更主動接觸這股新力量,若無視他們,落得授議員以柄,再給議員「政治抽水」的機會,對政府與「八十後」來說都非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