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猩紅熱由細菌感染引致,初期徵狀為發燒和喉嚨痛,但中醫學沒有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理論,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指出,西醫指的感染或傳染病屬於中醫的溫病範疇,中醫根據病人體質和病徵處方。
關之義解釋,該類傳染病最明顯徵狀是發熱,故處方的中藥以清熱解毒為主,例如出疹或舌頭紅,即西醫所指的草莓舌,患者體質屬於陰虛,即體質虛弱,故處方時除考慮為病人清熱解毒外,也要兼顧養陰,提升病人體質,對付入侵的疾病。若病人體質壯熱,處方只需清熱解毒,針對其病徵。
但他表示,近期猩紅熱個案大增,不少出現病徵的患者,可能會到醫院求診,故中醫甚少接獲猩紅熱患者,而因發燒或喉嚨痛求診的病人,也沒有明顯增加。
註冊中醫學會會長馮玖指出,在中醫角度,猩紅熱屬熱毒性傳染病症,患者身體會出疹及發燒,中醫師會按不同患者的體質處方銀花、蓮翹等清熱解毒、涼血的藥材,協助患者退燒及退紅疹。
佛教華夏中醫學院中醫系主任麥文安則指,猩紅熱屬濕熱引起的病症,病菌從肺部感染影響呼吸道,引致喉嚨痛及發燒,繼而影響大腸再由皮膚展現出來,會出現濕疹或痲疹的徵狀,與一般感冒完全不同。他指,主要處方清熱及去濕的藥方例如金銀花及蓮翹,清去肺部熱毒治療。
市民應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
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方法洗手,尤其雙手被呼吸系統分泌物弄污後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口鼻,並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保持空氣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