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界:俄軍事工業一蹶不振

據俄《莫斯科新聞報》報道,一架伊爾76MF軍用運輸機將向約旦交貨,中國訂購多年的三十八架伊爾76和伊爾78飛機也有望解決。另外,俄聯合航空製造集團決定研製更現代化的伊爾476,計劃明年初試飛。伊爾476增大了航程,有效載荷從五十噸增到六十噸,俄軍將在十年內訂購五十架伊爾476。在這條重拾輝煌的消息中,我倒看出俄羅斯軍事工業一蹶不振的事實。

俄副總理伊萬諾夫承認,俄聯合航空製造集團整合烏茲別克塔什干航空製造廠的計劃告吹,只好把新型伊爾76飛機的生產全部轉移回俄國。這種航空工業大轉移談何容易?有七十年歷史的塔什干奇卡洛夫航空生產聯合體,是構成蘇俄軍事運輸航空兵基礎的伊爾76的組裝平台,共生產了九百五十多架各型伊爾76飛機,享譽多國空軍。蘇聯崩潰後,奇卡洛夫航空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大量流失,設備損壞老化,俄國雖提供九成飛機配件,該廠也只能極緩慢單架地生產伊爾76,造成中國價值近十五億美元的伊爾76、伊爾78合同凍結。

即使烏茲別克航空企業殘破不堪,莫斯科仍希望洽購百分之五十一股權合併它,惟多年談判遭拒絕,才決心獨立研發伊爾476。其實,俄國也難製造伊爾76,約旦國王五年多前掏一億美元購兩架伊爾76MFEI,原計劃○七年交貨,但直到梅德韋傑夫今年一月被追債,才知已違約四年,他被迫炒掉俄聯合航空製造集團總裁,可見俄國航空工業病入膏肓。

中國空軍僅有十餘架伊爾76,還要抽調數架擔負試驗和特種飛機改裝,對新運輸機的需求不能指望俄國的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