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鄧小平調動幾十萬大軍同越南打了一場中越邊境反擊戰,是出於兩大政治和國家戰略考慮。一是鄧小平剛剛復出不久,雖然擔任黨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總參謀長、國務院副總理,但並沒有完全掌握大權,華國鋒是黨中央主席、軍委主席,而解放軍「山頭林立」,鄧小平要迅速收攏軍權,必須靠指揮打仗。通過打仗,鄧進一步架空了華國鋒,掌握黨政軍大權,為他推行「非毛化」的改革開放做好準備。
二是要推行改革開放,必須作出國家戰略、外交戰略的大調整,要進一步聯美抗蘇,加強與美國和西方的合作。打越南——蘇聯在亞洲的「頭號馬仔」、「亞洲小霸王」,正是北京和美國突破性發展關係的「見面禮」。在中越開打前夕,鄧小平訪問美國,受到盛大歡迎,兩國領導人對「中國要教訓越南」交換意見,北京得到華盛頓的全力支持。中越開戰期間,美國不但向北京提供蘇軍情報,而且在全球範圍內作出針對蘇聯的「佯攻」部署,牽扯蘇聯,為北京減壓。
事實上,不只一九七九年的這次對越用兵是北京出於政治和國家戰略考慮,建國後歷次對外作戰皆如此。中南海鮮有為純粹「捍衞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收復失地」而用兵,遇到這類問題,北京總是主張「和平談判解決問題」。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六十年代的中印邊境戰爭、文革中的中蘇邊境戰爭、七十年代的中越西沙之戰,中共用兵的真正理由都是政治因素和國家戰略考慮,如支持「世界革命」、打擊美帝和蘇修、「反霸」等,就連中越西沙之戰,也是因為當年北京打的是美國支持的「南越反動當局」。由於開戰的理由是政治和國家戰略,我們看到,北京一打贏就撤兵,從未對「戰敗」國提出主權和領土訴求。明乎此,可知為甚麼北京今天對失去釣魚島、南沙如此「克制」,不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