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航母命名風波

大陸的第一艘航母即將下水,象徵其軍事工程的大躍進,在東亞軍事戰力起了平衡作用,不讓美國航母專美於前。未來,大陸航母雖可耀武揚威,但軍力的擴張讓台灣充滿憂慮,認為是台海安全的威脅。

較早時,大陸航母的命名問題眾說紛紜。傳聞這艘航母將命名為「施琅號」,台灣民眾對此名感到非常不安,因施琅乃是清康熙帝派遣攻打台灣的水師提督,以此命名,當然有收復台灣的意涵。後來,國台辦已明確否認此說。事實上,以北京的和諧世界政策,應不至於採鷹派作風恐嚇台灣,讓交流的善意與誠意煙消雲散。

不過,台灣民眾還是耿耿於懷,甚至熱切探討應如何為大陸航母命名。其實,一向強勢的大陸軍方一定會認為干卿底事,何須勞動台灣來共襄盛舉?但兩岸命名風波早已有之:大陸送熊貓給香港、澳門,都可讓港澳居民熱熱鬧鬧地辦徵名活動,偏偏送給台灣的,大陸卻非要安上政治意味濃厚的「團團」、「圓圓」之名,才放心讓牠們赴台定居。連熊貓命名的小事都顯現出兩岸之間仍然存在的不信任,「施琅號」當然會引起台灣民眾的不安。

現在,有人建議航母命名為「沈葆楨號」,以紀念沈氏開台保台惠台之功,但又有人認為此名針對台灣,令人惴惴不安,大陸航母強要來保台,多不自在。過去毛澤東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不宜以個人名命名,中國軍艦才改用城市命名。

網友諷刺說,不如命名為「毛澤東號」或「文革號」,肯定更具威懾力;又有稱和諧社會是北京的主旋律,可用「和平號」;若要兩岸連接歷史傳承,不如用「中華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