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界:中美軍事檔案交流

國防部外事辦主任錢利華將軍談到陳炳德總參謀長訪美時透露,今年中美兩軍在諸多領域開展交流,是落實兩國元首就發展兩軍關係達成的重要共識,推動建立二十一世紀中美新型軍事關係的部署,解放軍檔案代表團四月下旬訪美就是其中一環。

中美軍事檔案交流非同小可,朝鮮戰爭打得你死我活,雙方立場針鋒相對,「侵略者」的帽子扣來扣去,其實中美兩敗俱傷,史太林得漁利,金日成打敗仗不用埋單。

戰爭結束五十八年後,美國的軍事檔案解密了,中國好像還不公開。如果能趁中美軍事檔案交流,公開當年毛澤東和史太林、金日成之間的檔案,對澄清歷史謎團大有裨益,一部真實的戰爭史對於設計未來戰爭是前車之鑑。

毛澤東在對中央政府總結朝鮮戰爭時說:「我軍已經能在一小時內打破敵人正面二十一公里的陣地,能集中發射幾十萬發炮彈,能打進去十八公里。如果照這樣打下去,再打它兩次、三次、四次,敵人的整個戰線就會被打破。」這是以一九五三年七月金城以南戰役為例,估計志願軍有能力打破聯合國軍整個戰線。

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也覺得朝鮮戰爭結束得太早,否則再打幾仗就可取得更大戰果。直到今天,中國官方都認為朝鮮戰爭後期對美軍已經佔優勢。這個結論建立在毛澤東豪氣干雲之說:「我軍能在一小時內集中發射幾十萬發炮彈。」當時在二十五公里的正面集中火炮一千三百六十門,調動兩千多輛汽車不斷運送炮彈,一仗就打光庫存炮彈,蘇聯再也供應不上,怎樣「照這樣再打它兩次、三次、四次」?有關檔案能交流嗎?

司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