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上周提出,「關鍵是,我們要一個繁榮和穩定的香港,還是要一個充斥爭拗和內耗的香港?」這並非無的放矢,而是總結了回歸前後的正反兩方面歷史教訓得出的命題。
回歸前「英人治港」模式的成功,主要靠名副其實的行政主導,輔之以法治和自由;在百年香港所有成功要素中,根本沒有「雙普選」。行政主導下的殖民地香港,經濟活力遠勝實行首相和國會議員「雙普選」的宗主國英國!
香港回歸十四年來,之所以社會「充斥爭拗和內耗」,不能形成「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局面;之所以行政主導被「去勢」,「強政勵治」成為空話;之所以無政府主義氾濫,暴民政治日益猖獗,其源蓋出於畫蛇添足的「雙普選」安排。不妨讓事實說話:
香港回歸前夕,就因港英當局在政制發展方面搞「三違反」,導致末代立法局未能順利坐「直通車」過渡,政制發展從一開始就成為回歸後特區政府的「燙手山芋」;
○三年,在飽受亞洲金融風暴造成五年通縮摧殘和「沙士」疫情蹂躪之後,香港爆發五十萬人上街反對二十三條立法的遊行,反對派政客乘機打出「○七、○八雙普選」旗號,大肆政治炒作,開啟了無休止的社會內耗;
○五年秋,反對派以「沒有時間表不收貨」為由,配以「七十八歲老人」發表「我會看到普選的一天嗎」煽情廣告,以鋪天蓋地輿情將二十三位反對派立法會議員綑綁,否決了政改方案,進一步撕裂社會;
○九年秋,反對派先是打出「爭取二○一二年雙普選,廢除功能組別」的口號,繼而公民黨、社民連等激進派公然策劃違法違憲的「五區公投,全民起義」,還發出「解放香港」的叫囂,玩起同一批立法會議員先辭職再參加補選的把戲,浪費公共資源,令社會爭拗白熱化。
很明顯,雙普選使傳統工商社會變得「突出政治」,陷入分化內耗,衝擊經濟民生首務,浪費港府港人的資源和注意力,令經濟發展勢頭在亞洲「四小龍」中落後,與背靠大陸「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優勢極不相稱!
香港雙普選政制發展的一個「衍生產品」,是暴民政治抬頭。由於立法會直選採用比例代表制,某些選區的候選人只需拿到百分之六、七餘額選票,就可當選立法會議員。一些激進政團為了「博出位」,或在議事堂擲蕉、掃枱、打斷官員發言,或以激烈抗爭衝擊中聯辦、立法會、禮賓府,或非法佔據公共碼頭,無理堵塞中環交通,甚至以肢體衝撞、搶高官咪高峰等,用暴戾手段「表達訴求」。而反對派「大狀」卻對此「保駕護航」,反對派喉舌更為之搖旗吶喊,滋事分子則以「英雄」自居,招搖過市。
更甚的是,從明年開始到二○二○年,每屆立法會的地區直選議席都會遞增,令比例代表制的末席當選所需比例餘額愈縮愈小,反對派的激進派系肯定以「鬥激」吸引對社會極端不滿的百分之四、五選民選票,香港政治生態漸趨惡質化。雙普選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除此之外,雙普選對香港的負面影響,從深層次來說更有如下兩點:
第一,架空行政主導,令行政長官權力權威受諸多掣肘。「英人治港」時的港督是強勢行政主導,行政、立法兩局只是港督的諮詢機構,其胯下坐騎猶如一匹「春風得意」的「千里馬」;而回歸後「港人治港」的特首只是名義上行政主導,其實遭到「立法坐大」和「司法獨大」兩面夾攻,特首所騎乃是一頭「無力漸艱行」的「羸牛」。論權力,特首與港督相比簡直是「蚊髀同牛髀」!擴大將軍澳垃圾堆填區的行政長官決定被立法會否決,政府批准港珠澳大橋工程的環評報告被「司法覆核」所推翻,這在「英人治港」時期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立法坐大」正是拜雙普選所賜!
數一數回歸以來,啟德機場舊址、西九文化區、中環灣仔繞道填海工程、港鐵港島西線、南線、沙中線、添馬艦地盤乃至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工程,哪一樁不是由於「立法坐大」、「司法獨大」導致行政主導缺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以致成本一再飆升且錯失與內地基建銜接、經濟融合的時機,使香港核心競爭力今非昔比!
「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對比港英統治末期,政府以排山倒海之勢推行「玫瑰園計劃」,赤鱲角機場、青嶼幹線、青馬大橋、三號幹線等大型基建說幹就幹的效率,就可想而知回歸後以「雙普選」為終極訴求的政制發展,對行政主導的閹割及對香港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是如何的「阻住地球轉」!
第二,雙普選容易失控,使香港蛻變為獨立政治實體,從根本上損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九七回歸,是中國政府恢復在香港行使主權,不是所謂「還政於民」,香港的治權是中央授予的。香港無論過去、現在、將來都不是一個獨立政治實體,沒有必要偏離「原有的」格局以獨立政治實體的模式推行政制改革。
實際上,在國家主體實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背景下,在國家政體是單一制前提下,能讓香港設立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已是中國政府政治上的最大讓步,也是當時怕變的香港人夢寐以求的心願。古語「過猶不及」,所謂雙普選,是港英統治了一百五十多年都不曾有的東西,把它加諸回歸後的香港,成為亂源,且有可能成為「一國兩制」的「挖墓人」!
道理很簡單,「存在決定意識」,在資本主義的香港,「政治上與中央保持一致」、奉內地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圭臬的建制派在話語權,尤其是在某些敏感政治事件中的話語權居於下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結構性政治生態。觀乎回歸以來歷次地區直選的「六四格局」及兩大「戰略要地」教育界和法律界長期不變的政治版圖,豈不發人深省!證諸上屆反對派之特首參選人曾提出「去中央化」政綱及反對派立法會議員多次動議「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雙普選發展趨向可見一斑!
有道是,預見到一個危機,化解危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不審時度勢,搞「凡是派」一套,堅持要按《基本法》四十五條和六十八條規定搞雙普選的話,到頭來結果不外兩種:要麼是依照「普及而平等」定義,有機會選出一個出身反對派的特首當選人和選出一個反對派佔多數的立法會,令鄧小平「愛國者治港」遺訓落空,管治權旁落,使香港滑向獨立的政治實體,勢將「一國」與「兩制」推到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要麼是絞盡腦汁提高門檻、篩選把關及保留功能組別,「選」出一個中央屬意的特首和一個建制派佔簡單多數的立法會,但其合法性和正當性充滿爭議,搞不好引發動亂。無論哪一種結局,都是對香港「一國兩制」安定繁榮的致命打擊,都是對港人怕變而希望「保持原有的」初衷的殘忍辜負!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結論:「一國兩制」是正確的,「港人治港」是有問題的,「雙普選」是錯誤的!出路:「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應果斷修改《基本法》,按照中國政府在《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所作國際承諾,回到一九八四年「現行」和一九九○年「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管治模式,及早撥亂反正,終止「雙普選」進程,香港才「明天會更好」!若偏離「原有的」另搞一套,化「不變」為「大變」,將「英人治港」行之有效模式改到面目全非,香港只有死路一條!謂予不信,拭目以待!
劉夢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