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治思維須改變 放任自流行不通

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社科院日前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再次警告香港在多方面的優勢已被上海、北京、深圳等內地城市快速追趕甚至超越,全國城市競爭力「一哥」的地位隨時不保。負責有關研究的學者呼籲港府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代之以「積極地有限度干預」,以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減少貧富差距,紓緩社會矛盾。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關建議可謂一語中的,切中要害。「積極不干預」是港英時代遺產,源於古典自由主義理論,然而,自由並非絕對,港英政府有意在「不干預」之前加上「積極」二字,可圈可點。事實上,港英政府並非對市場放任自流,而是在適當的時候積極介入,在適當的時候有所作為,否則就不會有耗資龐大的玫瑰園計劃,包括新機場、青馬大橋等大型基建。

美國傳統基金會早前發表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香港連續十七年被評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新加坡則佔據第二位。最耐人尋味的是,兩個城市的宏觀經濟管理模式及政府擔當角色大異其趣,港府奉行大市場、小政府政策,新加坡政府則是強勢介入經濟活動,惟兩地經濟自由度的評分卻相當接近,這足以證明,即使在以保守著稱的傳統基金會眼中,自由市場與政府干預並非勢同水火,而是可以並行不悖,當市場的「無形之手」失效時,政府有必要伸出「有形之手」,適度予以干預,確保經濟有序運作。

由此可見,自由市場不是無為而治,更不是袖手旁觀,而是順應時勢,有所為有所不為。港府並不是真正的自由市場的信徒,而是將大市場、小政府當作推卸責任的藉口,迴避批評的擋箭牌,以及掩蓋無能的遮羞布。

不管白貓黑貓,捉得到老鼠就是好貓,不同經濟管理模式孰好孰壞,應該由事實說話。新加坡與香港是競爭對手,亦是亞洲自由市場的兩個典型,近十年世界風雲變幻,兩地經濟發展呈現很大的差異。新加坡經濟結構多元化,香港則是獨沽一味金融業;新加坡平均失業率遠低於香港,經濟增長率則在香港之上,人均國民產值多年前已超過香港;新加坡貧富差距較小,社會矛盾相對緩和,而香港貧富懸殊程度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社會上仇富仇官情緒蔓延,各種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哪一種管理模式更為有效,哪一種經濟模式更為優越,一目了然。

從世界範圍看,歐美發達國家在金融海嘯後紛紛放棄不干預政策,積極介入市場,更引發人們對自由經濟是否已經不合時宜等問題的討論。全球都在變革,本港也必須反思政府的角色,正如上述學者指出,港府要由以往的積極不干預,變成積極地有限度干預,尤其是在提供公共服務、推動產業多元化方面,政府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形勢比人強,本港推行最低工資、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準備就市場競爭立法等等,與其說是對自由經濟的干預,不如說是對畸形市場的糾正。變化才是永恒,管治思維也必須與時俱進,不干預政策的老皇曆再也不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