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最低工資欠臨門一腳

民意主流支持法定最低工資,但落實卻問題極多,勞資雙方都有不滿與擔憂,社會浮現嚴重分化,只能怪握有公權力、主力推動新政策的政府未有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

實施最低工資,勞資雙方的利益出現分化,彼此必會斤斤計較。最新的焦點是飯鐘與休息日是否計薪,會有連串爭拗,必須小心梳理,以免令勞資關係惡化,政府責無旁貸,應盡快推出行業指引,避免造成混亂。

過去奉行的「小政府、大市場」管治哲學,在最低工資政策的推行過程中,無異於逐步放棄。從大市場的層次講,最低工資不受歡迎,僱員的議價能力的高低,即工資的水平與調整,端看市場的供求關係而定。

以街道清潔工為例,之所以工資被不斷推低,皆因大量年齡較長的新移民進入市場,令議價能力極低。清潔工連做人的尊嚴也失去,公眾認為難以接受,也損害香港形象。

民意就是政治,故推行最低工資,就是政治介入市場。何謂政治?政治就是政府運用公權力主持公眾利益的分配。過去孫中山講:政治就是眾人之事,現代政治要加入政府的概念。

既然主流民意不再接受大市場觀念下,對低薪工友慘無人道的剝削,政府就要主持公道,通過立法重新釐定工資水平,經過公眾諮詢,最後確認時薪二十八元為底線,每兩年作出檢討。

問題是,政府還沒有跨越大市場的框架與限制,臨門一腳竟然出事。究竟《僱傭條例》未有明確規定飯鐘及休息日的計薪安排,會作何因應轉變,尤其是不同行業的工作習慣大不相同,行業指引卻遲遲未能推出,被勞資雙方批評是必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