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危機喚起公眾的「核恐懼」,其實市民平日不乏接觸尖端「核子醫學」的機會。聽起來像冷戰時的科幻小說內容,在醫院內也屬極專門甚至「冷門」的學科,全港只有十七名核子醫學醫生。藉着這些專才精確控制放射性物質,不但可透視人體結構,連心臟血液流動、癌細胞增減以至內分泌系統亦一目了然,在診斷及治療各類疾病有極重要作用。
全港十七名核子醫學專科醫生中,公立醫院佔十人,分別於九間醫院的核子醫學部服務,上年度合共服務二萬四千四百多人次。東區醫院核子醫學部主管蔡柏達指,市民熟悉的X光,屬於「密封式放射源」,醫護人員按動開關才會釋出放射線。核子醫學則是利用「非密封式放射源」,最常見形式是將放射性同位素注入病人體內,令病人可發出放射線,再以正電子掃描儀器(PET Scan)或伽瑪射線攝影機等,取得不同器官的影像,幾乎可涵蓋人體所有部位,例如心、腎、肝、腦、骨、腎上腺以至內分泌等。市民近日經常聽到的「碘─131」,便是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放射物可自然排出體外,對健康沒大影響。
核子醫學最獨特之處在於「功能性診斷」,X光及電腦掃描等只做到「結構性診斷」,例如器官結構是否有異、腫瘤有否變大及骨骼有否折斷等,核子醫學可進一步觀察器官運作情況甚至分子變化,例如監察心肌有否缺血、心臟內血液流動狀況等;亦可準確掌握癌細胞變化,包括對治療的反應以至復發趨勢等。東區醫院去年進行五千多次檢查,癌症及心臟病病人佔大部分,亦有不少骨科病人,「X光淨係睇有無骨折,核子醫學可以掃描骨入面有無發炎、骨細胞活躍程度等。」
蔡柏達承認,一般人對核子醫學較陌生,其實本港早在八十年代已有核子醫學顧問醫生,至今醫管局每年提供一至兩個核子醫學專科受訓名額,與其他專科一樣需接受六年培訓。他認為,培訓速度目前仍能配合需求,「呢科醫生唔會自己開診所,因為有好多大型儀器,通常係私家醫院開一個核子醫學部,先有一、兩個醫生過檔。」
記者 陳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