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雕像出去,孫中山畫像進來,好像走馬燈似的,天安門廣場又換了人間。雖說年年歲歲花相似,孫中山畫像每年五一和十一都會被請出來亮相,今年並沒有甚麼特別,但恰逢孔夫子剛剛被請出天安門廣場,孫中山即時填補真空,這既是巧合,也有諷刺的意味。
一代新人換舊人,儘管孔子雕像高達九米五,寓意九五之尊,但始終比不過只有六米高的毛澤東和孫中山畫像,所以,它被搬離天安門乃順理成章的事。塵歸塵,土歸土,天安門這個舞台只適合政治家表演,孔夫子壓根兒就不該在此趁熱鬧。
其實,孔夫子自己並不想趁熱鬧,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一時被捧上神枱,一時被打倒在地,一時矗立天安門,一時丟進雕塑園,一切都是統治者的需要,他不過是任人擺布的政治工具而已。事實證明,統治者想利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來馴服百姓、奴役百姓的如意算盤已打不響,所以孔子雕像只好回到他該去的地方,而為了找下台階,不得不匆匆請出孫中山。以孫代孔,無非還是一場政治遊戲。
有人說,孫中山取代孔夫子,意味着三民主義戰勝儒家學說,也意味着當局以仁義治國的策略破產。實際上,當神州大地腐敗成風,當有毒食品氾濫成災,當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當仁義道德變成男盜女娼,別說區區一座雕像,即使孔夫子再生,恐怕也只能嘆一句:吾不欲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