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醫療政策

香港醫療體制今後面對的挑戰,一是怎樣滿足本地的需求,當然包括帶有公益、社會福利因素的公營醫療體系的社會責任。二是怎樣應對與內地珠三角等一體化帶來的外部需求。

針對第一個挑戰,公營醫療體系再不能承襲回歸初為了順應企業利益和企業的主張,削減或至少不允增加經費;藉壓抑薪酬、加長醫護人員工時等減輕支出,使居民就醫輪候時間偏長來驅趕他們往私營機構就醫,以居民的社會成本來滿足政府的目標,偏幫私營醫療。

回歸十多年,香港好應有明確的醫療政策,特別是公營醫療體系的政策和發展計劃,不能使「港人治港」的醫療福利、醫療體制比殖民地時代更落後,也不應忽視政府和社會對中下層居民的醫療福利責任。相對於其他發達社會,香港醫療支出相當低,還大有擴展的餘地。

針對第二個挑戰,主要由私營機構來承擔。政府的責任是提供政策協助,例如活化工廈,把政府的市區空置工廈,以合理價格轉化為私營診所和相關配套醫療服務的集聚,以初期合理的租金來吸引診所建立面對內地需求的醫療集聚,這才符合特區政府提出的醫療產業發展的方法。

今次由內地孕婦湧港產生出的政治爭執,從市場角度來看,反映香港醫療發展沒有考慮到內地來港需求的問題,缺乏應對策略。政治方面,主要是在港出生的居港權問題,這大可作出規限,以減輕未來可能的衝擊,但以單程證來港的例子,也毋須過度誇大衝擊,作出過度的規限,違反市場一體化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