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目前內地種種足以危及社會穩定的尖銳矛盾,比較「十二五」開局面臨的一系列難題,比較中東、北非「茉莉花革命」、「尼羅河病毒」的衝擊,比較明年中共十八大的權力交接,香港目前和未來的局勢以及下屆特首誰屬等,在中南海眼裏恐怕都不是甚麼重要問題。因為就是普通百姓包括香港市民,如果站在天安門廣場或城樓上,「遙想」香港,也會感到那裏的一切都實在太小,不足慮。
因此,香港人看得很重很大的問題,誰人出任特首問題、管治問題,朝廷和中南海大人們究竟會花多少精力、時間關注,恐怕不能估計過高。香港問題只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和過渡期在朝廷那裏算是一件大事,因為此乃外交問題,關乎中南海在國際社會的「面子工程」。
回歸後,香港問題如「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如何、香港管治如何、誰人當特首、幹得怎麼樣,都是中國的內政,和英國人無關,和國際社會無關。當然,回歸之初,北京還是比較在意國際社會的評價,這畢竟是鄧老爺子的「天才創見」,在國際社會宣揚了十幾年,而且還要對台灣起示範作用。基於此,當初北京對國際社會評價的最大關注點有二:一是國際社會有沒有「看到」九七後北京嚴格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絕不干預香港內部事務的承諾;二是國際社會有沒有「看到」香港大局穩定,沒有出亂子,投資者依然有信心。
上述兩點,國際社會的評價都不錯,於是北京放心也,認為「一國兩制」大政方針貫徹落實也,《基本法》貫徹落實也。然而北京沒有注意到,上述評價並不代表「港人治港」成功,不代表香港管治成功。事實上,回歸沒多久,「港人治港」的不濟,香港管治的混亂和無能很快就暴露出來。對此,北京未能及時察覺,等到出了大亂子,五十萬人上街遊行,北京才驚覺,但仍不知香港管治究竟出了甚麼必須解決的問題,蹉跎歲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