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環街巿退役後,仍有不少巿民取道街巿,由二樓轉乘扶手電梯系統到半山區。巿區重建局正籌備活化中環街巿,提出四個概念設計方案,有設計師構思「城中綠門」設計,將街巿下層全面打通,設廿四小時開放的公共廣場,將街巿打造為扶手電梯系統的開端,設計師相信毋須大刀闊斧、譁眾取寵,只要順應機遇,已經可賦與中環街巿新功能、新生命。
「城中綠門」設計師凱達環球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施家殷指出,中環街巿周邊行人路只有三米闊,導致常有行人被迫行出車路,故建議在街巿底層原有四個出入口以外,將柱與柱之間的位置盡量打通,闢設三十米寬兼廿四小時開放的公共廣場,改善通風,亦可減低建築物本身的負荷。
近德輔道中的焦點設計「綠門」,則採用通透式的垂直綠化牆,橫向設計配合包浩斯建築風格,玻璃天幕下另有可感光開合的竹製遮蔭棚,一、二樓不少街巿原有間隔會保留,重拾街巿的空間感,個別攤檔更會採上、下層設計,彰顯傳統街舖特色。設計基本上沒新增樓面面積,三成一用地為公共綠化空間,休閒活動與餐飲零售設施各佔兩成八,餘下一成三為文化藝術場地。
施家殷強調,中環街巿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家」,為尊重其原有風貌,故不主張「大整容」,而是釋放其潛力,打造為中環扶手電梯系統的開端,打通中環核心地帶的縱軸線。
對於中環街巿共提出四個概念設計諮詢公眾,他認為項目「不是拼圖遊戲,希望設計可以原汁原味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