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周五發生據稱是全球有史以來第七大、該國近一千二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並引發破壞力極強的海嘯。巨浪所到之處,「陸上行舟,車走水中」,波濤裏,汽車、船隻、房屋有如鍋裏煮着的水餃,火海澤國,滿目瘡痍,畫面不忍卒睹。
家園被毀,死傷無數,親友音信全無,公共交通停頓,還有核電廠被破壞帶來的輻射威脅,日本從政府到民間突然要面對可怕程度比海嘯不遑多讓的災後噩夢。然而,他們在這場堪稱「國殤」的特大自然災害中,所表現的處變不驚和井然有序,卻讓世人刮目相看。
鏡頭前,成千上萬的人被迫滯留車站和商場,電話亭前個個自覺排隊輪候,地鐵站內沒有人鼓譟叫罵,都在靜靜等候;商場主動通宵開放,讓不能回家的人在內休息,坐樓梯上的會自覺靠在兩側確保中間暢通。
地震發生後,公用電話全部免費,很多自動販賣機也切換成免費模式,不少商場更主動向滯留民眾派發食物和毛氈等。這許許多多的細節,反映的不僅僅是政府的管理水平、持之以恒的全民防地震教育及國民的抗震意識,恐怕更多的是公民教育的成功。
如果同樣的不幸發生在中國內地或香港,會出現怎樣的場面?毋庸贅言,恐怕大家心中有數,驚蝕底、怕吃虧、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的劣根性,肯定會發揮到極致。日本受災,憤青雀躍。與其指望人家一蹶不振,不如踏踏實實做好自己。套用日本人的話,把每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