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只能怪自己無能

中英談判期以及香港過渡期,北京提出九七後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大政方針,香港多數人對此半信半疑,也有不少人根本不信,認為「港人治港」絕無可能,只是「港人自講」而已。為了讓香港人相信北京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決心」和誠意,北京及駐港機構做了大量的「統戰」工作,在起草和制訂《基本法》時也盡可能做到寬鬆和放權。

回歸後,特區政府成立了,「一國兩制」的憲政框架落實了,朝廷沒有派一名官員擔任香港行政、立法、司法機構的工作,管治香港的是「清一色」的香港人,除「國防和外交」外,香港的內部事務全由港人自行管理,朝廷不插手、不干預。

當時,朝廷誠心誠意這樣做,出於三點考慮:一是要在港人面前和國際社會面前言而有信,北京知道全世界都在瞪大眼睛盯着自己,看能不能真的落實「鄧小平的天才構想」,這關乎北京的「國際形象」;二是朝廷真的相信港人能夠在自己的「不干預」下管治好香港,因為只有港人最了解香港這個「資本主義國際化大城市」,而朝廷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三是朝廷有許多特別棘手的國內外大事要處理,不打算在香港問題上分那麼多心,既然香港已經「平穩過渡,政權順利交接」,朝廷樂得當「甩手掌櫃」,放手讓香港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好好幹,管好香港。

朝廷這一片苦心和用心,當時的國際社會和港人都看得清楚。港人那時也信心滿滿,認為只要北京不干預,放手讓自己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可以說那段時期,不論是北京還是港人都沒有估計到「港人治港」會如此糟糕,如此不濟,困難重重。而「港人治港」如果連自己的歷史「強項」——經濟和民生都治不好,那就是最大的失敗,然而,這個失敗十四年來至為明顯,對此,港人要怪,那就只能怪自己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