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台灣魚進軍大陸

在兩岸互不通的年代,海上貿易早已悄悄暗地裏開展,兩岸的漁民在金門海域附近交易,以貨易貨,即大陸的魚貨與台灣便宜的電子產品交換。這個交易各取所需,且有雙方發展背景的陳述——大陸落後,台灣進步。

這小額貿易後轉到福建的平潭島,成為平潭發展因素,今福建要將平潭創建為免稅島,讓兩岸在此進行免稅交易,一改以貨易貨的原始貿易形態,實是兩岸發展過程的寫照。

今風水輪流轉,隨着大陸生活水平提高,魚貨的需求遞增,過去大陸捕魚賣給台灣人,現在變成台灣供魚獲給大陸,由於交易熱絡,許多台灣人不太喜歡的鯰魚、百鱗等魚種全傾銷到大陸,在大陸竟也炙手可熱。

如今台灣政策尚未開放,但是漁業界已經靈活地自我調控,在桃園縣及苗栗縣一帶,有業者收購漁民的魚獲,集中送到新竹南寮用船運到對岸港口卸貨,因之,台灣魚貨已經廣泛地進軍大陸,兩岸的魚貨交易對台灣漁民生計確有巨大幫助。

據台灣赴大陸觀光的旅客表示,去年到哈爾濱過年,居然在餐廳吃到台灣的力魚,真是他鄉遇故知無比親切。現台灣魚類進入大陸愈來愈多,台灣的低價魚到大陸卻能高價賣出,兩岸消費者的口味的確大不一樣,或許大陸的食客認為,這些魚是來自寶島,身價自不同凡響,如白帶魚在台灣一公斤最多賣三百元,到大陸可賣到近千元台幣。

由於大陸需求大,無論高價魚類或台灣人不喜吃的魚類全一網打盡。長此以往,將造成台灣內需市場的失調,台灣人要吃貴魚了。

據稱,台灣魚獲銷往大陸的管道非常暢通,分工也很細密,有利可圖,不需政府引導規劃,漁業界自找出路,只是台灣民眾擔心今後食無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