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肥胖人口膨脹,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最新刊載的研究指出,人類癡肥比率於過去三十年增加一倍,全球癡肥人口多達五億人。除西方發達國家外,東亞、東南亞及太平洋區人口的膽固醇水平亦持續上升。港人癡肥比率亦由○五年不足兩成,增至去年的兩成一;小學生肥胖比率更於十二年間急增百分之六。專家警告,由肥胖引發的健康問題,或將如海嘯般席捲全球。
最新一期《刺針》刊載倫敦帝國學院、美國哈佛大學及世界衞生組織的研究,以世衞建議的歐洲人體重指數(BMI)為指標,BMI高於二十五便屬「超重」,超過三十便屬「癡肥」。結果發現,全球男性癡肥比率由一九八○年的百分之五,急增至二○○八年的一成,女性癡肥比率則由百分之八升至一成四。按此推算,全球約有二億零五百多萬男性及二億九千七百多萬女性屬癡肥,另有十五億成年人超重。
發達國家中,美國仍有最多癡肥人口,日本則最少,位於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的人均BMI則最高。除了中非及南亞等少數地區外,幾乎全球每一角落的人口體重均正在增加。
研究又發現,北美、澳洲及歐洲大部分國家人口的膽固醇水平有所下降,加拿大、美國及南韓等人口的血壓最低,相信主要由於藥物進步。反觀東亞、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等發展中國家人口的膽固醇持續上升;波羅的海、東非及中非人口的血壓最高。
負責研究的專家警告,若全球再不採取果斷措施,由肥胖引致的心血管疾病將於全球呈「海嘯式爆發」。據世衞估計,因肥胖導致的心血管病、糖尿病及癌症死亡個案,每年多達三百萬宗。
港人的肥胖問題亦日趨嚴重,據衞生署行為風險因素監測數據,若採用亞洲人BMI標準,即BMI高於二十五便屬癡肥,港人癡肥比率由○五年時少於兩成,至去年已升至兩成一;超重比率則由少於一成七升至一成八。學童肥胖比率升得更急,本港小學生肥胖比率,由九七至九八年度的一成六,急增至○八至○九年度的兩成二;中學生肥胖比率則由一成三增至一成七。
內分泌專科醫生黃毅鵬指,隨着本港飲食西化、都市化及市民運動量減少,亦難以在全球「癡肥海嘯」下獨善其身。中央肥胖會增加患高血脂、高血壓及糖尿病等代謝綜合症的風險,曾有研究發現中國城市人口的代謝綜合症比率近兩成。他指出,中央肥胖會令糖尿病風險增加二至三倍,心血管疾病風險亦數以倍計,建議市民應提高體重控制意識及建立良好生活模式。
國家 成年人癡肥比率
美屬薩摩亞 74.6%
美國 33.9%
埃及 30.3%
加拿大 23.1%
英國 22.7%
法國 16.9%
澳洲 16.4%
西班牙 15.6%
德國 12.9%
丹麥 11.4%
巴西 11.1%
泰國 7.8%
香港 3.2%*
日本 3.1%
資料來源:世界衞生組織
*註:上述數據採用歐洲人BMI標準,即BMI達三十或以上屬「癡肥」;香港數據來自衞生署「2010年4月行為風險因素監測」,亦採用歐洲人BMI標準,若改用亞洲人BMI標準,即BMI達廿五或以上屬「癡肥」,則癡肥比率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