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人大、政協開會,爭議最大的是北京市內的堵車問題,代表戲稱北京為「堵城」。實際上,北京在日間大多時間都成了全城的停車場,二環、三環、四環、五環,路愈開得多、開得闊,都無不在繁忙時間變成停車場,社會成本、經濟成本、生態成本巨大。
北京堵車,當然有外來車的因素,但即使政府限制外地車來北京,堵況依舊,便顯然是北京城內汽車太多,使用太密。
據說,過去五年,北京新增常住人口二百六十萬人,汽車淨增二百萬輛,差不多每戶都有汽車。或許這代表北京人有錢,但有車並不代表甚麼,其中可能夾雜着特殊因素:一是公車多,因政府衙門多,官大配公家車,官小也補貼買車;二是北京人的心態還處於暴發戶階段,這主要受美國的生活方式影響。結果,北京與國際大都市之差別,是人家市中心區依賴公共交通,許多家庭都不買車、用車,北京則在二環內車輛擁有率高於紐約、東京。
兩會代表和專家批評,北京城市規劃造就堵城。城市規劃者的考慮都是從用車人的方便出發,沒有考慮行人和公共交通。北京市的設計也是按功能分區,居住、商業、辦公都分區化,結果北京市民每天都在不同區之間奔波勞碌,加上公共交通不足,便增加了許多用車的需要。長安大街、平安大街、四環、五環、六環都是擴闊道路,而不是限制車輛使用,這都與國際大都市發展趨勢背道而馳。
或許,北京居民要從用車者手裏把北京市搶回來,調整規劃,混區而設,多步行,也要恢復自行車。美國模式絕對不適合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