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因物種豐富而極具保育價值,但香港除了「大明星」米埔、塱原外,不少濕地「奀星」因規劃於非優先保育地段,而被人忽視遺棄,淪為被強佔、被挖掘或被填塘,港人熟悉的南生圍最近亦險被破壞。二月二日是世界濕地日,讓我們關心一下這批大配角。
記者陳詠恩
濕地包括各式獨特生態環境,如淡水沼澤、紅樹林、蘆葦沼澤及潮間帶泥灘等,吸引各種鳥類、魚類棲息,亦是水生無脊椎動物的繁殖地。據自然保育政策,全港有十二幅須優先加強保育地,包括拉姆薩爾濕地、后海灣濕地及塱原濕地等,只容許有限度發展。但其他濕地就未必受到如此禮遇,部分列於「其他指定用途(綜合發展及濕地保護/改善/修復區)」,即使保護地帶內的濕地,仍容許包括住宅的綜合發展。
「我哋擔心濕地會被『發展』,根據九四和○一年的分區計劃大綱圖,部分原本屬自然保育區嘅地方都變咗可發展用途!」長春社公共事務主任吳希文以元朗南生圍為例,鄰近山貝村的魚塘邊不難看見野草掩着新灌的石屎,逐步威脅南生圍的蘆葦林。他解釋,蘆葦林猶如大自然的腎,可以積存污染物,亦可供生物棲息。南生圍擁有全港第二大的蘆葦林,是候鳥鸕鶿每年來港過冬的主要落腳地,附近的鷺鳥林是鷺鳥交配繁殖的地方,該地亦曾發現受保護的歐亞水獺蹤影。
不過,南生圍大部分地方列作「其他指定用途(綜合發展及濕地改善區)」,發展商一度申請在該地起樓,掀起一輪保育戰。上月南生圍遭山火蹂躪,燒毀大片蘆葦林,吳希文行經時「一步一驚心」,因正值候鳥來訪日子,擔心候鳥無地「落腳」。
「呢啲人為破壞都可以補救,但如果濕地根本無規劃作保育,畀人用嚟起樓就想救都救唔番。」據環保團體統計,過去五年,全港有近五十個鄉郊地方受破壞,吳舉例,在水牛田、河上鄉、鹿頸和洪水橋都有濕地被傾倒泥頭、挖掘土地、填塘、斬樹。本港急需改善濕地保育政策,否則在土地需求熱烈的時候,二線濕地明星難逃被唾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