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有理:積極不幹事

年年自由,今又自由,香港連續十七年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要問港人有甚麼感覺,那就是沒有感覺。自由不是不可貴,也不是不可喜,問題是年年如是,一頂高帽戴了十七年,再可貴再可喜也早就麻木了。

更何況,經過金融海嘯一役,大家都知道過度自由並不是甚麼好事,尤其是金融市場自由到好像無王管,更是隨時可能帶來巨大災難。實際上,香港之所以能夠年年「最自由」,恰恰是因為港府無所作為,得過且過,說得好聽是「積極不干預」,說得難聽是「積極不幹事」,所謂經濟最自由,到底是褒獎還是諷刺,實在很難說。正如給你一頂高帽戴,但帽子是綠色的,你會高興嗎?

港府的理財哲學是「儲備愈多愈好」,所以,他們的最大本事就是做守財奴,一味守着金山銀山,甚麼事也不做,連糖也不願派,不自由才怪。外國人也看不過眼,敦促港府還富於民,將財政儲備減半,以提升競爭力。如何減?很簡單,只要港府將數千億元財政儲備中的一半拿來辦點民生實事,扶貧也好,安老也好,或者增加醫療開支也好,便可以解決很多社會問題,化解很多深層矛盾,何至於弄到目前這種民怨沸騰、雞犬不寧的地步!

正如孟子所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經濟自由第一不是不好,但如果和競爭力第一相比,相信絕大多數香港人寧願選競爭力第一。